探讨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下居住小区景观适应性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产业发展较慢,外国已成型的案例,不适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国人更偏向于在家养老,介于此,居住小区的景观对老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下居住区景观适应性进行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直至2014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3.68亿人。而其中2.12亿的老龄人口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

老年人的生活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传统的养老院不是很适合中国传统观念,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子孙同堂,在家养老,则居住区的景观更多是给老年人使用。因此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也需要针对老年人,做出相应的设计去满足老年人的使用,这样就符合普适设计,更可以满足中青年和孩子的使用。

1.国内外养老现状

我国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较西方晚。近些年,国内针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关于老年人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学者对于老年人常见的心理活动做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老年人的行为特点。

外国因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的发展也较中国快。国外座的较多的是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院中引进的医疗方便的设备齐全,能应对老年人的平时所需,更能应对突发性病症。养老社区国外从不同需求点,考虑的比较周全,高知识的老年人群里,喜好看书、学习,这样的养老社区在大学附近设立,方便老年人看书、学习,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养老院设立的地点与幼儿在同一处,老幼共处,对于喜欢热闹,害怕孤独的老人来说,可以心情开朗,心态年轻。

国外的养老方式虽然发展的很好,也很适合外国的老人,但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外国的养老方式不完全适合中国老年人,中国老年人更喜欢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居家养老是中国老年人比较倾向的养老方式。

2.老年人心理、生理

人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变化在发生着变化,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工作时的规律生活,变成退休后时间自己安排,老年人会慢慢觉得焦急,普遍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害怕孤独,还喜欢独立,希望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也能为家人做些什么。

生理上的变化,就体现在老年人身高的变化,老年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钙质缺失,个子会变低。老年人腿脚会变的不太灵活,对色彩的敏感度下降,识别度低的色彩,老人不容易分辨出来。听觉会变得不敏感,听力下降,但是接受能力也下降,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很少能接受助听器的协助。身体对外界有毒有害物质的敏感度增加,若植物挥发出有毒气体,老年人身体表现比较明显,或者风寒天气,老年人就像小孩子一样,很敏感的在身体上表现出来。

3.居住小区适老化景观

居住小区中的景观,要符合大众化,从幼儿、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残疾人,都需要照顾到,如果要符合大众的设计,则需要普遍试用性设计(普式设计),普式设计需要考虑人群中的相对弱势的一类人,在居住小区中的这类人是老年人和残疾人,残疾人在此不做详细分析,但是在实际做设计的时候,会和老年人的设计一同考虑,因二者不冲突,反而有相交的点。

首先从老年人的心理角度看,老年人害怕孤独,这就需要为老人营造一个热闹的空间,考虑把老年人的休息区与儿童活动区结合设计,老年人不能长久站立,在儿童活动区的临近,放置舒适的座椅,供老年人坐,老年人可以坐下看着自己家的孩子或者邻里的孩子在玩耍,和周边的老人聊聊天,可以心情开朗。

再从老年人的生理角度出发,纵向的尺度的设计上要比常用的尺寸小,符合老年人身体的变化,老年人抬腿不便,行动不便,道路的宽度要比普通的稍宽,老年人使用拐杖和轮椅,还有陪同人员的位置,都需要考虑。

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看,老年人听力不好,又喜欢聊天,就需要为老年人设计一个适合的交谈空间。

行为上考虑,低龄的老年人会跳广场舞,也要在景观上设计出合适的空间。老年人闲下来就容易焦虑,从这个角度考虑,可以为老年人设计符合老年人操作的尺度的公共种植区。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变化,老龄化的结构也在变化,为老年人创造合适的户外活动空间,是未来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此分析,希望能为此问题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陈阿婷(1989-),女,河南洛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推荐访问:适应性 养老 景观 探讨 居住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