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远方,路在脚下

伍振华简介: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本科生,1982年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原子核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99年在成都理工大学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副研究馆员,四川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人事局、科委和科协第三届和第五届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中国档案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奖”、“国家一级档案管理有突出贡献人员荣誉证书”、“四川省档案学会优秀会员”等奖项。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档案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馆长助理。2002年7月起在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档案学专业担任专职教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与档案管理。

访谈主持人:崔海莉

崔海莉:伍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档案界》的邀请,拨冗参加此次访谈。我注意到伍老师曾于2008年11月30日以“小小五”为名,注册并登录《档案界》论坛。能谈谈这个网名的缘起吗?

伍振华:主持人和各位网友中午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在线跟大家一起交流,向大家学习。网名取自本人小名“小小伍”的谐音,它使我较早开始意识到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状态。每个人都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如儿子、丈夫、父亲、职员、学者、教师、网友等,而当好任何一个角色都离不开个人的尽心尽责。

崔海莉:这就是伍老师您对曾在论坛上说过的“人生的社会意义在于对得起自己和他人”的进一步注解吗?我在论坛上看到您写的一段回忆:“儿时的家乡能见到汽车的机会不多,一旦与它近距离接触,我常在车上的某个保险的部位小心翼翼地安放上一粒小石子之类的东西(唯恐路上掉下来)一一希望它能随着车远游,到达向往的地方……”“随车远游”,老师的梦想一直在“远方”吗?

伍振华:“人生如梦”……在清晨上学的乡间小路上,我多次被红红的太阳深深吸引,感激她带来的生机、温暖和光明,情不自禁地向她行礼。

崔海莉:伍老师对世界充满了敬畏之情,相当尊重自己所处的环境呢!

伍振华:母亲的早逝使我较多地体悟到人世间种种关爱的珍贵。感恩之情让我在2009年“母亲节”写下了自己人生首篇怀念母亲的帖子。

崔海莉:《妈妈,您走了》——这个帖子我印象很深。记得那天早上我上线时就感觉伍老师发帖与平日有些两样。“寸草春晖”,老师在帖子中表达出的对

母亲的情谊,感人至深!

伍振华:母亲——“真、善、美”的一种集成和象征,对一个人人生理念的形成会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但有时追思和缅怀是为了明日更好地赶路。因为不论身处何处,每个孩子身后都永远会有母亲关切的目光。”你当时回帖中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崔海莉:就是因为这个印象,所以伍老师如此低调的人这次愿意接受我的专访,“抛头露面”一回?

伍振华:“真水无香”,“利万物而不争”。你的理念、真诚和执著令人感动。正如桑版主所说:论坛上有很多阳光的年轻人,与你们在一起,我们也感到阳光和年轻呢!你伶牙俐齿地讲“访谈可以给年轻人很多启示”,我则想借此机会将自己的一些浅见讲出来接受大家的批评,以便更好地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

崔海莉:“母爱伟大,因为她圣洁、入微、永恒;母亲对子女的爱,至少通常说来,子女是无法完全回报的。”教师这个职业也一样!

伍振华:主持人的伶牙俐齿又添新例一一引用我帖子中所讲的话说事,反应真够快的!

崔海莉:请伍老师不要转移话题,继续说您小时候。小时候还有什么事情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伍振华:长辈们十分辛苦繁重的劳动场面,任劳任怨、乐观豁达和勤俭友善等品质,父亲在劳作之余经常投入地阅读各种书籍、练习书法、琢磨速算、一遍遍非常认真地学或教唱新歌……后来我渐渐地认识到这一切的潜移默化作用,如在与父亲一起做账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做事应专注细心。

崔海莉:所以伍老师后来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也很投入。伍老师,听说您的大学是在复旦读的,什么专业?理想吗?

伍振华:“放射化学”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来得很突然,由于复习迎考的时间太短,自己没抱考上的希望,谈不上认真填报志愿一一从未听说过的“放射化学”自然不在所填报的志愿之内。但当时,我对允许考大学已喜出望外,根本没什么“理想专业”的概念。

崔海莉:“放射化学”?感觉和档案差得很远呢!那么,毕业后呢?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使您转行做了档案工作?

伍振华:毕业后分配在成都地质学院,也就是成都理工大学的前身。从事“中子活化分析”工作,专业对口,离老家也很近。对这一具有“组织照顾”意味的分配,我很感激,也十分满意。1983年,由于健康原因转行到了档案部门。

崔海莉:工作不久便丢了所学专业,当时情绪很低落吧?

伍振华:少不了有一些郁闷。好在我觉得活着只要不拖累别人便成,加之“事在人为”之类的信条,这些观念使自己很快坦然地进入了新的工作领域。

崔海莉:“不拖累别人”、“事在人为”,对您来说,一切都如此简单?

伍振华:随遇而安嘛!当然,如果可能,一生能脚踏实地做成一两件稍稍像样一点的事,足矣!

崔海莉:“脚踏实地做成一两件稍稍像样一点的事”,这也是您当时心中向往的“远方”吧?您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姿态上起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加速度吗?我们都知道,“蹲踞式”起跑就是采用了您的这种低姿态。

伍振华:无论在何处,脚下永远是前行的起点,有了足够的修行操练的积累之后,离远方可能也就近些了。采取“低姿态”可以减轻难以承受的压力和免除一些无谓的烦恼,小心和谨慎有利于少犯错误。

崔海莉:“小心和谨慎”,这正是档案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据了解,您原所在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档案馆的信息化工作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

伍振华:成都理工大学档案馆的档案工作颇具特色,成绩显著,多次受到国家档案局等有关部门的表彰;属于全国最早实现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单位之一,其科技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获得了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这个集体让我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一一每当回忆起有关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感激之情就油然而生……

崔海莉:虽然您总是很谦逊地强调荣誉都是集体的,自己一直都只是在做最基本的工作,但个人也是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体的成绩也有老师的一份辛劳!

伍振华:谢谢主持人的鞭策!

崔海莉:伍老师在攻读博士研究生之前已经是成都理工大学档案馆综合档案室的主任和副研究馆员了,是何原因让您想去攻读中国

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的?

伍振华:直接原因之一是我在自学档案学专业理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弄明白的基本问题,如档案本质属性的完整、准确揭示和数字档案的科学管理等。“半路出家”干了十多年基层档案工作,客观需要在更适合的条件下集中时间提高专业理论素养。

崔海莉:伍老师的书读得好认真啊!我读书时有老师曾经介绍:国外的档案学专业很少有本科层次的教育,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层次的。这样,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再进行档案的管理和研究,这管理水平和研究水准也就不一般,也能更充分地发掘档案的价值。那么,老师认为研究生更应该进行何种层次的研究呢?

伍振华:主持人说得极是,对待学习和工作都应当较真,这样有助于更多地发现、更深地体悟和更好地进步。高层次的档案管理、开发利用服务和理论研究部需要多学科背景知识的支撑。在掌握比较深厚的相关基础知识之上,硕士生应练习做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而博士生应致力于知识创新。

崔海莉:“系统深入的研究”、“知识创新”,伍老师的为人总是很低调、踏实,但心中似乎永远有更为高远的目标。

伍振华:人活着总是怀着这样或那样的向往,如社会公平、安居乐业,让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更好地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等。实现这些目标是一个过程,“匹夫有责”。人人心中部有高远的目标。

崔海莉:我在论坛上看到伍老师在论及“档案理论与档案科学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如果说档案理论只是一种认知结果,那么档案科学就是一种以探求和尊重档案事实为基础,最终以追求档案价值合理实现为导向的真知体系。”是由于理科背景才使您特别注意思维的严谨和科学吗?

伍振华:真知是有关要素协调整合的有机体。科学有效的探索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体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要求。

崔海莉:伍老师的多篇论文都发表在《档案学通讯》等顶级专业期刊上,这在高校的科研考核中都是有相当分量的。

伍振华:一篇优秀论文具有探索性,属“干货”,是知识创新的结果。感谢编辑的错爱,给了我公开拙论向大家求教的机会。

崔海莉:在前面的论述中,您使用了“档案事实”这一不常见的术语,能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吗?

伍振华:“档案事实”是或者说应成为档案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广义上,属于与档案客体有关的客观存在范畴,大致可划分为档案自身的事实和与档案直接密切相关的事实两大方面。前者包括档案物质材料、尺寸、外观、结构、非内容标记(如档案的形成者、形成日期和标题,保管期限、卷内目录和备考表中档案整理、管理性质的记录)以及档案内容记载等直接反映出来的事实;后者包括档案内容是否或在什么意义上记载、反映相关实际情况的事实、档案形成背景方面的事实和档案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事实,等等。“档案事实”与“档案价值”或主观能动性相关,在完整的档案科学理论中,不能不讲或只讲“档案事实”。相关拙论清参见《论档案事实、价值及其评判》(《图书情报知识》,2002年第2期)。

崔海莉:谢谢解答!嗯,还想请教一下:您认为名词术语对一个学科的理论研究发展起什么作用?

伍振华:名词是对事物的指称,术语是反映概念的符号,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理论以概念为基石,对名词术语认识的丰富、深化和发展是理论进步的标志之一。

崔海莉:过多的名词术语有必要吗?一些档案论著使用的许多名词术语都源自其他学科研究之类,概念借用是否算研究呢?

伍振华: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以得当和适度为前提;是否可称为研究,可能与借用是否具有探索性和合理性相关。

崔海莉:那老师提出的“案卷是档案的典型微观存在形态”这一观点是尝试对传统的案卷理论加以发展和完善吗?

伍振华:拙著《案卷是档案的典型微观存在形态》(《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6期)关于“档案单元”、“档案构件”等概念和关于案卷、保管单元和单元件等论述,属于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之上的一种研讨。

崔海莉:那么,“档案单元”、“档案构件”和“单元件”这些概念的提出是什么用意呢?

伍振华:档案单元,是最小的档案有机体,用以表示相对独立完整意义上的最基本档案个体(如,档案范畴的一个“案卷”就是一个典型的档案单元)。档案单元由主体构件和辅助构件组成(两种构件合称或分别简称为“档案构件”)。前者是档案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归档文件;后者是直接或间接支持主体构件价值实现的组成要素,如,卷皮、卷内目录、备考表、文件生成或承办形成的记录、档号等元数据。对于典型档案,辅助构件是档案单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依据有无档案辅助构件,便于区分档案和档案前身;而使用“档案单元”有助于将档案范畴的“案卷”界定得更为简洁而不失其严谨——案卷是包含多个主体构件的档案单元;而用“单元件”(即包含一个主体构件的档案单元)可以表示不同于案卷的另一类档案微观存在形态。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表明了“档案单元”、“档案构件”和“单元件”等术语的一些基本用途。

崔海莉:支持“案卷是档案的典型微观存在形态”的基本依据又有哪些呢?

伍振华:“案卷是档案的典型微观存在形态”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既成事实。案卷存在和需要继续存在的基本原因可以概括为五点:①一个单元活动通常形成多个主体构件;②相对于档案单元之间的联系,一个案卷内主体构件之间的来源联系是更为紧密的有机联系;③可以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和组合方式将同一来源的多个主体构件组成案卷;④案卷的组成、结构和形式能充分体现档案鲜明的形态特性;⑤将一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构件组成案卷不仅符合档案单元构建原则,而且与整理成零散的单件相比,在总体上更加合理。

崔海莉:您多次提出不可混淆“档案前身”和“档案”这两个概念,能解释一下作这种强调的意义吗?

伍振华:档案与其他文献之间存在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档案前身仅是一种可能成为却尚未转化成档案的对象。“档案前身”与“档案”的区别,有些类似于符合报名参军的人与军人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分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有效划清档案与相关事物之间的界限的需要。它表明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档案前身不能直接起到档案特有的作用。

崔海莉:这一论述涉及档案的本质了!我们知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属性指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直接决定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的特性。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正确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到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所以,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探讨对档案学整体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伍老师能简单介绍一下

现今流行的几种档案本质属性的观点吗?

伍振华:好一段关于本质属性简明扼要的表述!当今我国常见的提法仍是“原始记录性说”(注:本文将某性视为档案本属性的观点简称“某说”,下同)。不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其中存在的明显缺陷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表述。除了“备以查考性说”之外,其他部分代表性的观点,拙作《几种档案本质属性观点浅析》(《档案》,2001年第6期)和《关于档案本质属性几个论点的浅析》(《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5期)有简短的讨论。

崔海莉: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探索是您要倾注毕生精力解决的问题吗?我发现在您的很多论文中都对这一问题有不断的分析和逐步深入的见解。

伍振华:像任何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备以查考性说”也需要不断接受质疑、批评和加以阐释、论证、修正、完善。

崔海莉: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一个观点、主张或结论的提出,应该是建立在严密而完整的推理基础上,至少应该分清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伍振华:任何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都建立在严谨的、联系实际的科学论证基础上。弄清基本概念和明确“充分必要条件”至为重要。一些专论档案定义或本质属性的论述,在不同程度上混淆了定义与普通的判断或表述,将重要属性与本质属性或档案前身与档案简单地等同起来,用局部经验和感知取代系统的科学研究。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来看,“备以查考性”比“原始记录性”更接近“档案本质属性”的充要条件。

崔海莉:在对档案本质属性的论证过程中,您提出“一切文献都具有原始记录性”,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应该如何理解。

伍振华:文献“原始”与否,需要从绝对和相对两个维度去掌握,必须结合文献形成实践或与之相关的事实加以认识。文献都是实践中形成的,在能记录、反映或证明相关事实的意义上都具有原始记录性。只是文献不同,其原始记录性不会完全一样罢了。在不能记录、反映或证明与之无关事实的意义上,在不引起歧义或误解的前提下,可以简略地讲(某)文献不具有原始记录性。但是,必须注意省略提法的确切所指和适用前提。记录性与原始性相异和对立的一面较易理解,而认识两者相关、一致和统一的一面相对较难。

崔海莉:您曾将“原始记录性说”改进为“一定条件下的特殊原始记录性说”,对此又该如何理解呢?

伍振华:“一定条件下的特殊”这一限定,意在揭示档案原始记录性本身及其所处体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从档案形成、价值和形态的特性(愚简称为“备以查考性”)的角度加以认识。

崔海莉: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备以查考性”,请问,应如何解读其中“备”的涵义?

伍振华:从档案的有效形成和存在上讲,“备”的基本要义是实践主体对文献客体在什么意义上具有查考价值进行认定,将有必要作为档案管理和使用的部分纳入专门体系,并为其价值实现提供充要条件。

崔海莉:质疑“备以查考性说”的主要论点有哪些?

伍振华:大致可以概括为六种:“非固有属性论”、“与‘备’无关论”、“种差不一定反映本质属性论”、“无区别论”、“不可区分论”和“见木不见林论”。其具体内容,请参见《对“备以查考性是档案本质属性”置疑论点的浅析》(《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1期)。

崔海莉:您能给这些质疑者一个简单的解释吗?

伍振华:否定“备以查考性说”的具体原因可能有很多,如将档案前身等同于档案、对“本质属性”的不同理解、对“备以查考性”的误读和对档案有效形成(存在)的要素认识欠全面,等等。质疑者普遍忽视了档案形成主体特定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档案形成的意识和实践等所体现的人的因素)在理论联系实际意义上的档案概念和具有实际效用的档案实体或档案信息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即在将档案与档案需求和档案形成实践相分离的基础之上孤立地认识档案的本质属性。

崔海莉:伍老师已经为“档案本质属性”这个向往解决的问题倾注了大量精力,也为“备以查考性说”的论证和传播做出了坚实的努力。下一步就看学界如何认识,在何时、在何种程度达成共识啦!伍老师,恕我冒昧地问一句,如果这一观点最终不能达成广泛认同,您会放弃吗?

伍振华:“备以查考性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档案本质特性的主流认识——“备以”与转化说对应;“查考保存使用价值”是转化的依据。古今中外大多数档案定义和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论述,实质上都包含着一定的“备以查考性”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关于档案范围的规定以及其他一些含有价值要素的档案定义中虽然没有(写明)“备”之类的文字,但是,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具体档案,起码应是处于部分“备”的状态。因为文献在什么意义上具有档案保存使用价值,必须通过鉴定或通过有关方面的认可才能确定,任何称之为档案的对象必须有“备”支撑才可能同时具有科学的、完备的和实践的意义一一档案的有效形成、存在和价值实现,都是以“备”为标志的档案实践为基础的。不同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共存,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提高。

崔海莉:“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提高”,这是一种很严谨的治学态度。谈谈您的专著吧,伍老师所著的《档案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可以说是学界第一部有关档案馆知识管理方面的专门论著。您认为档案馆是知识的存储地吗?知识是可以被管理的吗?

伍振华:档案是一种知识和信息的记录物,档案管理机构可视为一种管理知识组织。拙作《有关知识管理的两个问题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第11期)就知识是否能被管理谈了些孔见,认为:笼统简单地断定知识能或不能够管理都有片面之嫌。理论和实践需要我们弄明白:在什么前提下、在何种意义上能或不能开展知识管理。历史和现实让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知识不仅需要管理而且管理知识的范围必然会逐渐拓展,管理水平无疑将不断提高。

崔海莉:对“知识管理”一词,学界是如何定义的?

伍振华:“知识管理”有不尽相同的解释。在广义上,对知识和与知识直接密切相关方面的管理都可纳入知识管理的范畴,如对档案背景知识信息、编研和知识产权的管理,对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的管理,等等。

崔海莉:网友“问默然”提问: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占多大分量,而知识管理又和档案管理有多大的相关度,这个相关度被知识管理研究人员认可了多少?

伍振华:档案界的知识管理及其认知,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无论是档案界内还是界外,档案管理的知识管理性质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档案领域知识管理存在

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崔海莉:档案学者特里·库克(Terry Cook)曾指出:档案人员应该“停止扮演保管员的角色,而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实现从传统档案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过渡。伍老师在专著中也专设“知识服务”一章,强调档案工作者主动提供的一种高品质的服务。

伍振华:档案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应成为评价档案服务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崔海莉:前一段时间我在论坛上读到桑教授的学生写的实习感受:“我以前总认为要先懂得理论再谈实践……感觉有时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伍教授既有实践经验,也有很扎实的理论功底,可以给我们这些处于困惑中的学生一些建议吗?

伍振华:目前,在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同学们除了积极就加强实践教学向校方提出建议,争取提供必要的实际锻炼机会之外,不妨利用课余和假期主动联系到合适的实践部门学习。

崔海莉:网友“wanghongdou”提问:档案学本科生应该如何实现本科生向研究生的转变,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更应该是一种思维、认识方面的转变,一种从“学习型”向“研究型”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应该如何实现,应加强哪方面的训练呢?

伍振华:研究成果是多种要素有机集成的产物,必须遵循其形成规律。就思维方式而言,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至关重要。以档案概念的探讨为例,我们不但需要认清档案存在的客观性,而且还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弄明白档案有效形成和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包括主观能动性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或完整的判定依据,应当充分认识档案与相关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关系。

崔海莉:在2009年第1期《档案学通讯》上,看到了您写的一篇题为《管窥档案场》的卷首语,能谈谈写作意图吗?

伍振华:“档案场”是一种力的空间。认识“档案场”,有助于增强系统意识和对立统一观念,提高把握特殊抽象复杂事物的能力。探讨“档案场”对于扩展档案学研究视角和对象、丰富档案学专业话语和知识、提升档案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崔海莉:我们这个论坛有“场”吗?

伍振华:论坛也是一种具有作用力的空间。“人以群分”,“档案界论坛”的“场”力促进了网友之间的相聚相识相知。YJC0212版主讲得好:《档案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档案场”!

崔海莉:的确如此。而且这个“档案场”似乎已经把伍老师牢牢吸引住了!您自2008年底注册以来,经常登录本论坛。您看,到目前为止,您的在线时间都有2185小时了,帖子也有5604个。可不可以问一下,伍老师又是如何认识论坛的呢?

伍振华:专业网络论坛,具有许多独特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传播、共享和储存功能,应成为专业建设发展有力工具之一。本论坛使愚扩大了视野,开拓了思维,结识了许多难得的网友一一它是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个平台、一个组成部分。

崔海莉:伍老师对论坛的情谊很深呢!真不好意思耽误您这么多时间,再回答3个网友提问我们就结束。网友“档子”问:有的档案定义中有保存备查的说法,保存备查能否将档案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真正区分开来呢?

伍振华:在明确“保存备查”的确切含义之前,难以回答它是否具有将档案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真正区分开来的功能。

崔海莉:网友“maoyue”问:“备以查考”相当于档案的“管”和“用”,能理解为档案的本质属性吗?

伍振华: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揭示,宜从档案的科学有效形成和存在的充要条件切入和展开探讨。

崔海莉:网友“卧虎”请您就“中国档案工作的劣势与优势”作简要论述。

伍振华:清原谅,对“中国档案工作的劣势与优势”这一重大主题,我在此不能给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简答。愿以后有机会与“卧虎”、与大家一起在论坛上慢慢研讨。

崔海莉:访谈到此结束!请允许我再一次代表《档案界》和所有关心《档案界》的朋友对伍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

(摘自《档案界》网站)

推荐访问:心向 脚下 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