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共建共享,,强化应用,以信息化推进山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五莲县现有中小学91处,教职工5605人,在校生

61 056人。多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信息化带动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战略,努力推进山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五莲县教育信息化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年年底至2007年6月,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为主,为夯实基础阶段;2007年7月至今,以“交互”技术为特征的新装备逐步进入校园,为充分发挥设备应有效益、推进全面应用阶段。

第一阶段,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果。一是建起了一个健康稳定的五莲教育城域网,所有学校全部通过光纤、ADSL等方式接入互联网,实现“校校通”,农村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全县教育系统计算机总数达1万余台,中小学专任教师实现人手一机,学生用机达13生1台,平均2.5个教学班拥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二是培训全县教师会使用电脑。三是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全县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三方面的成果奠定了全县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全县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信息技术技能,这是该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2006年5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山东省唯一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实现了教育管理的网络化、标准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宽带、无线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必然。由于五莲县教育信息化起步早,设备进入老化期,县财力有限,五莲教育信息化又面临了新的挑战。自2007年至今,以“农远”工程和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思维,加大投入,强化应用,实现了资源的优质共享,为山区教育发展又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重新定位,明确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认真落实以信息化带动五莲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方针,将全县教育信息化目标定位在“创新提高,强化应用,以信息化推进山区教育均衡持续发展”上,将其列入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在具体推进中,把握三个原则。

典型引领 坚持用系统理论规划信息化工程,牢牢把握《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放眼发展愿景,优先建设实验学校、莲海学校、洪凝街道中心小学等一批装备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示范学校,取得经验,推动全县装备水平的整体提高。

整体布局 按照“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适度超前、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和整体发展策略,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实效性相统一,注重分层建设、特色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建学校,内部配备采用当前先进的设备,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能满足学校对信息化的需求。农村小学配备要“够用”“好用”。比如,针对农村学校卫生环境差、教师年龄结构欠合理的现状,多媒体教室选用推拉式黑板镶嵌50″电视的模式。

均衡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间、镇域内均衡发展,把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统筹安排。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

镇域内协同推进。中心校信息技术教师“联校排课”,走进村小,授课的同时负责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既降低工程成本,又保证了系统接入、调试、运行的高标准统一,实现“工程建设、资源配置、维护管理”的协调一致。

2 创新思维,突破瓶颈,构建“五莲模式”

五莲是财政困难县,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多来自学校公用经费。尽管如此,全县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跟踪先进技术和产品,坚持创新思维,开源节流、多措并举,推进城域网和校园网的升级换代,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备。

2007年至今,投资2786万元,完成对五莲教育城域网、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微机室、演播室、报告厅等功能教室的升级改造,新建、改建多媒体教室1510间、微机室107间,建成视频会议室6间,机器人实验室1间。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村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具有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教学点至少建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全县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建设模式创新 “农远”工程始建于2007年,2008年12月通过省级验收。在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为依托,因地制宜,将“天网”和“地网”有机结合,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和“农远”工程的对接与融合,积极与县广电中心协调、开通“空中课堂”频道,推动“农远”工程向应用更深层次发展。工程完成后,相比原方案节约资金34万余元,并提高了教育城域网的利用率,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12月13日,省教育厅视察组来五莲检查指导“农远”工作,对五莲县在全省率先将国家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被称为“五莲模式”。

2008年,网通、电信双线信号同时接入校园网,解决了电信用户不能访问五莲教育城域网的难题。2010年,全县10所村小实施3G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全省最小的松柏乡苇场小学1个教师、8个学生,地处偏僻的大山深处,3G技术给他们打通了联系外面精彩世界的通道,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触摸到互联网的脉动,让海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到大山深处。2011年,投资115万元,对30所学校服务器、交换机进行了更新。2012年11月,完成教学点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14个教学点各建1个设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6处教学点通过光纤接入城域网。

管理创新 加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和使用信息反馈渠道,对各功能用室的“建、配、管、用”跟踪记录,纳入全县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中。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之初,五莲县就成立了五莲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2008年,各校均根据实际配置了信息技术分管干部、网管员,课程整合兼职研究员岗位,并制定了《五莲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分管干部、兼职研究员、网管员工作职责》,要求“指导员”内行、“网管员”精通、“研究员”引领,通过强化管理、技术、研究三支队伍建设,全力服务于教育教学。

2)所有大项目全部建立台账。专人跟踪管理,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管理系统、工作日志、设备保修登记、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跟踪、了解所招设备、仪器使用情况。深入学校探访,对出保、损坏设备及时维修,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3)强化网络安全管理。2009年,大力推进“网路岗”网管软件的应用,所有接入五莲城域网的学校都采用此软件进行网络管理。2011年,对10所学校的网路岗管理软件进行了升级,增加管理点数750点,更好地规范了师生上网行为,打造一个健康、稳定、快速的教育城域网。

应用创新 通过工作的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2007年,电教仪器站研制制作了视频展台、MP3功放机。2009年,开始推广使用电脑“一拖多”技术,并由“一拖三”改进到“一拖十”。2012年,研制并制作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部分学校推广使用。2010年至2011年,充分运用国家“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初中学校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用和学生用微机完成更新,共配备微机1031台。

3 注重培训,提升素养,实现资源优质共享

以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加快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意见》《五莲县中小学计算机装备工作实施意见》《五莲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意见》三文件为抓手,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当作一项教学基本功,实行分层考核,要求人人过关。

保障机制 2009年,县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建立完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规定年度教师专业培训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5%,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完善“以校为主”的多元教师培训机制,学校根据培训课题需要,精选主讲教师,就地就近引领和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培训中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培训促应用,以研究、应用促发展。

分类培训,各有侧重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校信息化环境下育人水平。

1)抓好校长培训。校长的信息化素养如何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整体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2)抓好教师培训。教师群体的信息化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2012年12月,教育局组织编写了《教师办公软件培训教程》等培训教材,解决了教师学什么的问题;以考促训,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分为合格级、高级、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三个层次:合格级培训面向全县中小学教师全体,高级培训主要面向中小学专任教师,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培训面向信息技术教师。

3)强化县教研室、电教仪器站和信息中心功能。全方位加大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优质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的自觉性、实效性。举办了校级资源库、学校网站建设、博客建设、网络安全培训、几何画板课件制作、Office学科助手、教学工具软件等多个培训班。

4)抓好装备管理人员的培训。从技术、规范、财务常识等方面提高他们的水平。举办了教育城域网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培训班、中小学电脑制作培训班、全省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指导教师培训班,以及网格资源应用、电子交互白板使用、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录音机维修等多个培训班。

加强资源建设 通过购买、开发和下载等多种形式加强县级资源库建设,初步形成共建共享的五莲教育资源体系,各校也建有富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库。

1)招标购买安装了K12全套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成了集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发布、资源共享、远程教育、VOD视频点播等于一体的资源体系。2009年,引进瑞驰教案编排系统,提高了理科教师课件制作能力。

2)大力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早在2003年教育城域网二期工程完成以后,五莲县就制定出台了《五莲县教育城域网教学资源库建设意见》,全面启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自建工程,广泛发动全县各学校广大教师,本着“共建共享、滚动开发”的原则,大力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全县教师自制和上传课件累计达6万余件。2012年,实现了全县教育会议开到所有中小学教师,在乡镇内实现了“空中”送课活动,将中心校骨干教师的观摩课向村小“现场直播”,村小教师在校内就可向优秀教师“取经”。

3)用好“农远”资源。抓好“农远”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应用工作。重视“农远”资源的二次开发。“农远”资源经过一线教师二次开发后,首先形成个人资源库,经过教学实践后,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分学科、分年级,上传到FTP校本资源平台,最后实现全县的共享。

4 强化应用,积极探索,助推均衡优质发展

“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五莲县一直把应用作为增强山区教育发展后劲和活力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三个增强三个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增强学生信息素养,服务学生发展 把增强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作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1)以信息技术课为阵地。将开课情况纳入年终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考评,专门制定了《五莲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促使各学校开全课程。将信息技术成绩计入中考,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2)以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让师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创作。每年在教师中组织信息技术“四个一”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技能大赛、信息学奥赛、机器人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12年,信息学奥赛取得突破,五莲三中取得全国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团体成绩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五莲三中被授予“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校”。

3)以课题为引领。五莲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承担了省级以上研究课题,县教育局通过加强对课题的协调、指导,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以惠及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使信息技术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2009年,五莲二中等7处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承担的省“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研究课题全部通过鉴定,4个课题获省一等奖。洪凝小学承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阶段性、总结性成果在多个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4)将应用延伸课外。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开放学生、教师、家长的网上空间,搭建家校、师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平台,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政策解读、问题答疑以及动态展示等工作,给予家长、社会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增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服务教育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多年来,我们通过“一引、二建、三研究”,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水平的迅速提高。

1)“一引”即引导教师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推出一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示范课,组织骨干教师到各乡镇巡回示范,带动提高教师合理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制定出台《五莲县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意见》,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行为进行全面规范。

2)“二建”即通过自主开发、资源整合、择优引进等措施全面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由教育局及教研室领导、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技术人员等组成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目前,五莲县已基本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新课程同步的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三研究”指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成立网络学科教研工作室,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工作室建设的意见》,从各学校和县教研室选拔109名骨干教师组成核心队伍,分别担纲小学、初中、高中学科教研工作室和论坛服务四个版块的教研工作。学科教研工作室又包含备课研讨室、作业设计室、咨询答疑区、教学案例区、精品资源库五个子版块。教师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参加所属学段、学科的研讨活动,采用“每周一文”理论学习、“每月话题”专题研讨、工作室成员集体备课、骨干教师在线答疑、教师案例评析、反思交流、教学随笔等形式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提升教研的质量。教研员坚持一线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适合校情的高效课堂模式。

增强效能意识,服务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03年年底,五莲县教育系统就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并逐步建立起中国教育电视台、五莲教师教育网、关爱助学网、农远资源网、教育干部培训等专题网站,各科室站都有相应的网站,设立了教育理论、在线读书、优秀教师师德报告、教育改革发展动态等多个专题网页,以服务社会、教师、学生为宗旨,兼顾政务和信息宣传等职能。

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全县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入到师生的心里,成为培植教育文化,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推荐访问:共建 均衡 山区 创新思维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