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脂肪液化96例诊治及预防

摘要:目的 探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及预防原则。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量及切口液化范围大小分为两组:A组不拆除缝线,扩开一针左右切口,挤压伤口排除渗液,伤口换药及红外线照射,口服抗生素;B组拆除部分缝线,扩创伤口冲洗清除明显液化组织后放置引流,神灯照射伤口及静滴抗生素。结果 A组比B组平均愈合时间提早4~21d。结论 早发现、早处理,可以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进一步扩展有利于切口早期愈合。

关键词:切口;脂肪液化;原则

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医生在日常工作时常常遇见的手术并发症。随着近年来手术患者中肥胖,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龄人群的增多及电刀使用普及,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手术切口不能如期愈合,即增加病员痛苦,又加重其经济负担。早发现、早处理及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是一名外科医生的职责。本文回顾和总结了96例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96例,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上腹部手术55例(胆囊切除术46例,胃大部切除术3例,胃癌根治术2例,脾切除术2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2例)。下腹部手术38例(阑尾切除术10例,子宫切除术9例,剖宫产手术12例,宫外孕手术5例,卵巢囊肿切除术2例)。胸部及腋窝手术3例(乳癌根治术1例,纤维瘤切除术1例,双侧副乳切除术1例)。全部患者体形均较胖,皮下脂肪厚度为6~15cm,于术后3~7d患者有切口疼痛主诉。外观切口出现黄色渗出液,内混合脂肪滴,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出液镜检大量脂肪滴,送标本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方法 根据渗液量及液化范围大小分为两组。A组50例,切口发生渗液,部分愈合不良,范围<1.5cm,皮下触诊无游离感及波动感。不拆除缝线,扩开一针左右切口挤压伤口排除渗液,切口覆盖碘伏纱条。换药2次/d,红外线照射伤口1次/d,约20min,直至切口愈合,治疗过程中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B组4波动感外缝线1~4针撑开伤口,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明显液化组织,内置雷佛奴尔纱条引流。换药3次/d,神灯照射3次/d,10min/次,直至伤口愈合。其中15例切口换药至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无渗液后行Ⅱ期缝合。治疗过程中予静滴抗生素治疗。6例,切口裂开渗液,部分愈合不良,范围>1.5cm,皮下触及波动感。

2 结果

A组患者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术后10~15d,无一例行Ⅱ期缝合,治疗过程中予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B组患者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4~36d,其中15例行Ⅱ期缝合(32.6%),治疗过程中予静滴抗生素。

3 讨论

要重视切口脂肪液化,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可能与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高频电刀操作时产生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烧伤和部分脂肪发生变性,加上手术操作粗暴,结扎大块组织,过度牵拉、压榨、止血不全、渗血,未缝合死腔等。此外,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等患者,本身末梢血运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之一。

3.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诊断 关于切口脂肪液化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笔者认为有以下临床表现者立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多发生在术后3~7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主诉,但局部皮温及体温正常,化验血象正常;②切口外观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张力高,切口及周围皮肤压痛敏感,触诊有游离感,形成积液时有波动感,在此处扩开创口,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出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3.2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早发现、早处理,做到充分引流,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是加速愈合的关键。对于容易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术后每天检验伤口,有脂肪液化的临床表现,应尽早处理,充分引流,可避免已经液化的脂肪向周围脂肪组织扩散。如渗液较少,液化的范围较浅、较小,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无需拆线,仅挤压创口排除渗液,用碘伏纱布覆盖切口,予红外线照射,可使切口顺利愈合,如果渗液较多,液化范围大,应果断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创面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充分冲洗,1次/d或多次换药,再加以雷佛奴尔纱条引流。待切口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Ⅱ期缝合或蝶形胶布牵拉,并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3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3.3.1围手术期预防,术前治疗原发病,要积极控制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尽量在理想范围后1w行择期手术。

3.3.2手术操作的技巧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挤压,进腹过程中特别在脂肪层少用电刀或正确使用电刀,对予肥胖患者手术使用电刀时,应将电刀强度调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接触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

3.3.3关腹时缝合腹膜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尽可能清除坏死脂肪,将皮下筋膜层和脂肪层下1/2严密缝合,不留死腔。切口缝合松紧适度,过紧过松都不利切口愈合,容易影响脂肪层愈合。严密止血,用电凝止血需短暂快速,范围小精确。用细丝线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

3.3.4手术结束后用手掌压迫切口3min,对较可能出现脂肪液化切口,应置皮下引流,24~48h拔除,切口予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预防脂肪液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

编辑/成森

推荐访问:切口 诊治 液化 脂肪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