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声学设计和器材位置很重要


打开文本图片集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说的是凡事要面面俱到,条件要足够,才能获得预期的成功。一个好的听音环境,必须具备三个元素:好器材、适宜的声学设计以及器材正确的位置摆放。

普遍来说,房间的声源常常经过六个途径传到我们的耳中:音箱发出的直达声;地板的反射声;天花板的反射声;音箱后墙的反射声;侧墙的反射声以及聆听者背后墙壁的反射声。改变声波的任一反射条件,声音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听音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重放声的音质好坏,假使你设备最好,环境不当也难有好效果,只是这点常常被大家忽略。因为常常房间声学的造价也是不便宜的。房间的声学特性,很大程度上与室内装潢及房间布置有关。

一、长方形

理想的听音房间最好的是长方形,按黄金分割比例,长、宽、高不成整数倍的关系,因为这样的房间能更好的产生声音效果,不易出现驻波折叠,从而提高听感。

二、隔声与吸音

其次是隔声,房间内外不致干扰并使声音扩散。适当的吸声可免除声波往复反射激发出某些固有频率的声音干扰,造成声染色。原则上室内声波的处理扩散应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强度降低。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度使用吸音材料,过度的吸音会使得房间的混响时间太短,声音变得干涩不圆润。重点在于侧墙和天花板。在侧墙均匀地设置一些吸声和扩散物,要厚重扎实,例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极好的全频吸声物体,薄的地毯、挂帘、壁毯只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过多使用会导致声音缺乏色彩和明亮度。同时,一些家具(书柜、桌椅、沙发)都是很好的声音扩散物,能对声音的传播起调整作用,调整低频有很好效果。最理想的方法是在侧墙上贴以适当的扩散板,但这种方法费用较昂贵且影响美观。

为使声音的扩散度更广,不致来回往复聚为一起成为有害驻波,就要改变该频率声音的行进路线,我们可以请专业设计师商量,但最实际的方法是移动音箱或聆听位置。架空的木地板对低频也有吸收作用,当房间较小时,可以防止低频量感的过度。如果房间声音的低频发出轰鸣声,可在地板的近反射声的反射点附近,铺设厚重的羊毛地毯。当声音刺耳、低频量感不够时,就应在两侧墙的近反射声的反射点设置吸声物覆盖处理。如果出现声音太干,应优先取掉地毯,在房间角落放置玻璃纤维作成的吸声块或布坐垫,可作混响时间的最后调整。

三、房间完好封闭性

房间的隔声还跟房间的封闭性有关。听音房间的理想隔声对一般家庭而言其实是很难办到的,因为门、窗、墙、地板和天花板,任何一个与外面相通的小细处都会将室外的声音传进来,并将室内的声音传出去,特别是将低频传得更远,而影响到声音的最佳效果。门窗是隔声的薄弱环节,良好的隔音可将窗作成双层,在已有的窗上再加一层,当然这时的窗要有好的密封性,这是花费最少且效果不错的方法。对于门,可以采取带空腔的中空双层门,面板使用胶合板制作,中间铺敷吸声棉。如果觉得这样繁琐,便要听从专业影音设计师的见解,从实际环境出发,探究最合适的隔音办法。其他包括插座,门把手这样的细微之处,也应尽可能的做处理,让声音无法外漏。如果是在客厅,由于通道关系而影响室内声场的平衡,可在不对称的墙面与角落加上吸声材料,尽量让两侧的反射声均衡。

接下来,我们说说听音室器材的位置摆放。

现在听音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专业听音室(如视听室);2.与起居兼用的家庭听音室;3.以影像为主的AV视听室。三者的声道系统不一样,因而器材摆放上也是各有讲究,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相通之处。我们最常接触的莫过于2.0、2.1、4.1、5.1和7.1的多声道系统(任何x.1音箱中的,1指代的是独立的超重低音音箱,俗称低音炮)。

2.0声道

对于2.0系统来说,有一个

“三角形法”原则。只需将两只音箱放在听音者的正前方(两音箱之间距离为1.5-2m左右),聆听者处于与两只音箱组成的三角形顶点。音箱与人耳的角度在45到60度以内。这个角度是有讲究的,它很好的把握了聆听者与音箱的距离,如果音箱离听者太近,音域定位便不够精准,且高低音单元存在相位差,声音便不能同步。如果距离太远,声场则会变窄,失去空间感和临场感。

其次,音箱要与后墙、侧墙相隔一定的距离(20-50厘米以上)。因为一般的2.0音箱的倒相孔都是后置的,如果音箱紧靠后墙,倒相孔中的声波便不能完全放出,声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些音箱更是必须借助墙壁的反射、叠加、混音才会有较好的低音效果。音箱不要离侧墙太近,以防侧墙体的反射作用改变了声波的传播方向与强度而影响音质。再次,音箱与人耳最好处于同一平面,如果音箱高度不够,我们可以使用音箱支架以获得好的聆听效果,得到所谓的“皇帝位”。

“三角形法”又俗称为半自由近音场听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四面墙反射音对音箱直接音的过度干扰,可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宽深的音场,是能够听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细节的一种摆法。除角度不变外,这个三角形根据房间大小、后级功率不同可大可小,自由调节。

2.1声道

2.1相比于2.0,多了一个低音炮。音箱的摆放跟2.0大同小异。超重低音喇叭效果入耳听到是有限的,反而是人的其它感官会感受到。超重低音只是在特定的节目源存在并需要还原。比如,在电影院或现实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飞机起飞时那种力量与能量的震撼,但是如果我们的家庭影院没有配置超重低音喇叭音箱或者配置不合理,就无法感受到这种震撼。摆放低音炮,注意到以下几点就好。

通常把超低音音箱放在前方墙角附近,最好离墙角1m以上;避免摆放在和墙壁等距离的地方,例如,房间宽为4米,则不要摆放在离两边墙为2米的地方;其三,与墙壁之间应为不等距关系,不要把音箱摆放在靠近墙角处及侧墙和后墙等距离的地方(如离侧墙或后墙距离分别为1/3、1/5的距离)。这是因为这样的摆法能增强低频的交错叠织,低音更浑厚圆润。

4.1声道

4.1跟2.1比较,是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后置环绕音箱,用来强化声音的定位和环绕效果。两个前置音箱和低音炮的位置摆放就无需再多说了,遵循着“三角形”法则,形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而对于这两个新增的环绕音箱,我们一般将其摆放在“皇帝位”的左右两侧,音箱面对面的架设,直接面对听音区域。环绕音响位置太前,我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向后效果,位置太后,包围感和环绕感就会减弱。就高度来说,大约比聆听者的坐姿高70-90厘米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参照杜比实验室规定的摆放法,将后置环绕悬挂于后墙之上,距离听音者1.5米为宜。安装时,两个环绕要以听音者为中轴线对称。倘若房间设计不允许,你也可以把它们吊挂在后方墙上。

5.1声道

5.1声道在4.1的基础上多了一个中置的卫星箱,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中央声道。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播放电影中的人声和对白。也就是说5.1声道由前置的左、中、右三个音箱和两个环绕以及低音炮组成。

前置左右音箱和低音炮与前面讲的相同,两个前置放在屏幕左右两侧,与用户形成45到60度的夹角。如果在小房间使用大、中型屏幕,则左右音箱可紧靠在屏幕两侧。如果屏幕较小,可使它们距离屏幕稍远以获得较宽阔的立体声场。中置音箱,正对用户,距离用户2-4m。左、中、右三个声道的辐射角度朝向用户,以此减少来自天花板、墙壁和屋顶的反射,保证声像定位的清晰度。

目前来说,环绕音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的单极型小音箱,它们通常被放在音箱架上或高挂于墙上。另一种环绕音箱则是偶极型音箱,每只音箱内均有两只背靠背安装的扬声器,均接成反相方式。偶极型音箱只能对前后方发出高频声音而无法发出低频声音(即使给它输入低频信号也因抵消而发不出低音)。它只同时向前和向后发声而不会向聆听者的侧面发声,并且使声音到达聆听者前先充满听音室。

摆放时,左环绕与右环绕这两声道的音箱,其声音的扩散性应重于方向性,这样有利营造浓郁的环绕气氛。偶极型音箱摆放时,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谐振(强迫振荡频率非常接近自由振荡频率系统中出现的振荡现象)和自我衰削。抗谐振的最佳位是离顶棚(或地面)20%的室内空间高度处(如室内高度为2.5m,则最佳位置为上、下50cm处)。通常,家庭使用偶极型音箱的是绝少数。

直接辐射式环绕音箱,则跟前面提到的相差无异。布置方案很多,例如:固定在两侧墙壁上;或固定在后方墙壁上,使它们向外和向上张开呈倒八字形并朝向边墙与天花板结合处。与用户成100到120度的夹角,后置环绕应尽量与前置音箱保持在一个平面上。这点要值得注意,环绕箱太高会感觉人声从空中传来,而太低对白又会被矮化。总之,要听起来声音从前方出来,听来顺耳自然。

寻找低音炮的最佳位置,我们可以接好它的喇叭线并反复播放一段具有强低音效果的音乐,再绕房间四周仔细去听。听时,要将耳朵贴于地面,大致处于超低音音箱高度的位置。然后,找出低音最平稳、最深沉、最清晰的点,即为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摆放位置。

7.1声道

7.1系统则是增加了两个侧环绕,主要负责侧面声音的回放。而原本的后置环绕则可以更专注于后方声音的回放,环绕效果进一步增强。7.1与5.1的摆法基本相同,只是更加注重于四个环绕音箱。通常我们将其悬挂于用户的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的两侧位置(如正后方没有墙,两个后环绕也可放于音箱支架上),左右侧环绕音箱和“皇帝位”呈90°-110°的夹角,高度一般约高出用户坐姿高度的60-80厘米,左边两个音响和右边两个音响分别处于一条直线上,四个环绕应处于同一平面层。7.1相比于5.1,更为注重环绕声和整个声场的效果表达。

总而言之,房间声学设计和器材摆放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好声音是需要多面协调的。但如果你学会了,自然会乐此不疲并舒心畅快,因为好声音是无止境的追求。以上总结,亦希望烧友们给予建议与批评。

推荐访问:声学 很重要 声音 位置 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