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差异化构建路径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应借助系统思维寻找“三全育人”这一系统工程的差异化构建路径。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探索存在着路径依赖,系统整体意识缺乏;人员、过程、方位等系统要素存在缺位;过度分工严重,系统结构优化滞后,没有形成系统效应。高职院校应打破“三全育人”路径依赖,明确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特色的系统整体目标;推动“三全育人”高职化,填补人员、过程和方位缺失产生的育人盲区;优化系统的“软”“硬”结构,实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系统创新。

关键词:系统思维;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1-0079-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均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要求,強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顶层设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三全育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总结,更是有意识地基于系统思维开展的育人探索。部分学者在研究中也明确提出“‘三全育人’要坚持系统思维”的论述[1],但依然缺乏用系统思维指导“三全育人”的深入研究。因此,用系统思维探索“三全育人”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根源。

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分别从区、高校和院系三个层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试点,分两批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近30所高职院校纳入试点院校,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面临挑战,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师资、生源和文化积淀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差距,盲目照搬,必然是邯郸学步,难以实现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教育规律方面与本科院校差异显著,各具特色,一味借鉴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丧失自身优势。因此,高职院校亟需借助系统思维,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特色,探索与本科院校不同的“三全育人”差异化构建路径。

一、系统思维与“三全育人”相耦合

(一)系统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系统思维与强调分解、分工的“还原论”及分析思维相对立,是基于系统论形成的思维方式,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部分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方式,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优化与建构、信息与组织、控制与反馈、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研究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达到最佳认识客体和正确进行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2]。

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多要素性和结构性等特点。“系统思维要求主体运用系统的观点考察认识对象,把它作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并且多方面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动态中探索和把握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3]。“要素、结构是系统概念下缺一不可的子概念,概言之:系统=要素+结构”[4]。“系统思维的第一要义,是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5]。系统思维认为要素是功能的基础,而结构是从要素到功能的必经的中间环节,“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功能的基础,系统的功能依赖于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结构反映了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原因”[6],结构优化对整体功能发挥起决定作用,结构良好的系统会产生系统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非加和”效应。“系统优化最为可贵的地方,不仅在于局部优的情况下追求整体优化,而更在于即使在局部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协调而实现整体优化” [7]。

(二)“三全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系统的要素。鉴于系统的相对性,“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相对于更大的“三全育人”系统而言是其中的要素,相对于其内部更小的要素而言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全员育人”是指从责任主体角度上,接触学生的全部人员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职责,包括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宿舍管理员等人员要素;“全过程育人”是指时间纬度上,学生从录取开始到毕业后,思政教育要覆盖全部时间,包括入学前教育、在校学习、寒暑假、毕业季和毕业后的过程要素,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穿插的科研、管理、奖学金评定、资助、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实训实习等过程要素;“全方位育人”是指从空间纬度上,思政教育要依托不同的载体,拓展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各个空间和角度,如自媒体空间、网络娱乐和交友空间,也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育人指向”[8],它们都是“全方位育人”中的方位要素。

人员、过程、方位等要素间的组合方式是“三全育人”系统的结构。“三全育人”系统的结构包括人员、过程和方位这三个子系统内部要素的组合,也包括人员、过程和方位三者之间的组合。其中,过程是三者的核心,也是系统结构的核心,人员要素和方位要素都要以育人过程为基础进行匹配。原因在于:一是育人过程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时间纬度出发,可以有效避免过程的重叠或空白,只要育人过程存在,人员和方位就可以相应匹配,如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和辅导员组合,生活过程需要宿管老师和辅导员结合,顶岗实习和技能训练过程需要企业师傅、教师、辅导员和就业处的组合。二是育人过程是连接人员、方位与学生的纽带。育人过程如有缺失,再多的人员和方位也无法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学生,例如,如果没有将现代学徒制纳入思政教育过程,人员和方位便无从下手,便会产生育人盲区。

(三)“三全育人”理念与系统思维理论高度耦合

“三全育人”的理念与系统思维“整体性、多要素性和结构性”的特点高度耦合。第一,“三全育人”强调“系统、宏观、统筹”与系统思维整体性、全局性相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并指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系统思维。第二,“三全育人”涉及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高度复杂、多样的元素,特别是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三全育人”,仅在学校层面就存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可见其复杂性。而系统思维的价值正是在解决具有复杂和众多元素的问题中体现的,这与系统思维的多元素性耦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高校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環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管理、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在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同时,分别从省、高校、院系三个层面开展试点,在高校层面明确了以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第三,“三全育人”强调“协同、协作、互联、互通、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强调各育人要素之间的联系协同和结构优化,这与系统思维的结构性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一体化育人,就是要全面统筹办学知晓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证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9]”

二、系统思维分析下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存在路径依赖,系统整体意识缺乏

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服务于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还应该服务于国家赋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由于起点低、起步晚,普遍借鉴本科院校育人模式,缺乏独立探索意识,育人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之趋同,再加上政策、师资、管理等各方面资源的限制,逐渐演变为“低配版”的本科育人模式,没有围绕国家赋予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开展思政教育,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职业性”特色缺失,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缺失,系统整体意识缺乏,难以有效支撑专业技术教育和培养大国工匠的系统整体目标。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缺乏“独立性”,严重滞后于专业技术教育探索,缺乏与之匹配的思政教育过程。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优质校建设”“双高计划”“职教20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技能教育水平,但思政教育严重滞后于专业技能教育探索,甚至在现代学徒或实习实训过程中产生了德育盲区。

(二)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人员、过程、方位等系统要素存在缺位

“全过程育人”中,部分育人过程存在缺位。如前文所述,过程是“三全育人”系统的关键要素,育人过程不明确就会影响人员和方位的匹配。从时间维度来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没有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过程,部分过程供给严重不足,甚至存在育人盲区。一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于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工种差异化,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思政教育,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重视技能传授而轻视思想教育,学生进入思政教育盲区。二是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缺乏与这些育人过程相匹配的思政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尝试与创新,是一种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为改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加强试点,但忽略了与之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育人过程缺位,导致教育主体无法围绕过程匹配人员和方位。职业教育承担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的使命,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的教育类型,企业是重要的育人主体,高职教育中许多重要的过程需要企业师傅或管理人员的参与,甚至完全在企业完成,学生毕业后的育人方位也主要由企业承担。但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或企业师傅育人意识的限制,全员育人中缺少企业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参与,企业师傅仅重视技能传授、企业人事部门注重企业文化教育、员工忠诚感教育、规范操作和行为习惯养成,重视管理考核,轻视思想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缺乏有效衔接。此外,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关心不足,没有利用网络空间等育人方位对学生开展教育。

(三)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存在过度分工,系统结构优化滞后,没有形成系统效应

“还原论”与分析思维长期主导高校思政工作,主张通过分解、分工解决复杂问题,分工越来越细,职责边界明确,但行为体片面追求局部最优,忽视整体目标,各自为政,甚至会损害更大的系统目标。如辅导员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社会实践,专业课教师负责知识与技能传授,各主体虽然各司其职,但容易出现各利益主体为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立足自身利益从不同角度片面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整体考虑和全局最优的意识,缺乏合作与协同,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低效率、低质量、交叉重复、盲目堆砌、缺乏衔接升华,不但无法形成育人合力,还容易出现过度供给和灌输,导致学生反感与抵触。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影响,成员、过程等育人要素多,结构复杂,且呈现有要素、无联系,有分工、无互动互补的状态,甚至演变为相互制约掣肘的无序结构系统,立德树人工作的过度分工问题严重。如专业课教师关注专业技能忽视思想引领,导致教书与育人分离;辅导员关注日常生活,思政教师关注理论教育,导致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企业突出经济利益,导致校企协同育人分离;思政教师承担工匠精神培育,专业教师或企业师傅负责技能传授,导致工匠精神和技能教育分离;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服务,思想政治工作者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管理服务与育人的分离。在这种过度分工、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各育人主体面对职责重叠区域,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最终产生育人盲区。

三、系统思维指导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路径构建

(一)打破“三全育人”路径依赖,明确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特色的系统整体目标

国家赋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区域支柱产业、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工匠精神是一种基于技能导向的职业精神,源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品质的极致追求,具有精益求精、专注执着、严谨慎独、创新创造、爱岗敬业以及情感浸透、自我融入的基本内涵”[10]。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系统思维认为“设计系统时必须把它纳入更大的系统中来考虑”[11]。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应站在更高的系统层次进行战略思考,以实现国家教育层面的全局最优为目标,做到身在局部、心在全局,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和国家对大国工匠的需求,在满足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上,擺脱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形成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三全育人”差异化构建路径。

全员要统一思想,明确“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以培养具备“敬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为目标,为全员协同育人奠定基础;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科研、管理、课程、文化、实习实训等全部育人过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方位育人格局。高职院校在与国家层面的思政教育系统同频共振的同时,应突出“工匠精神”的育人特色,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突出敬业精神,在中国梦教育中宣传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的成功历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传承与工匠精神相关的鲁班文化和墨家文化。高职院校应以整体最优为目标,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十大育人体系”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相结合。在实践育人中,发挥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依托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实践育人;在科研育人中,高职院校应弱化以学术论文为代表的科研育人方式,强化以技术技能磨炼、技术专利申请为特色的科研育人方式。

(二)推动“三全育人”高职化,填补人员、过程和方位缺失产生的育人盲区

职业教育承担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的使命,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遵循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警惕“三全育人”的同质化倾向,推动“三全育人”高职化。鉴于“系统整体涌现性来自它的元素或组成部分,关键要素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整体功能的缺失”[12]。高职院校应明确并完善关键的育人过程,并为之匹配人员和方位。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将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和现代学徒制等纳入“三全育人”的育人过程,突出其重要地位,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育人要素积极参与这三个育人过程,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角色转换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技术技能学习问题,做到关注日常、关注个人,填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缺失。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育人过程匹配人员和方位。第一,明确企业要素的育人地位,将企业与家庭、学校、社会并列组成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关键人员要素,将企业师傅和人事部门纳入全员育人的要素,引导其参与人才培养、专业课设置等过程,提升企业师傅的思政教育能力,发挥要素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作用,通过要素优化来实现系统优化。第二,扩大与合作基础稳固、具备思政教育功能的企业的合作,借助海尔、华为等企业浓厚的文化积淀,弥补高职院校文化不足的劣势,通过校企共建校园文化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师傅、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典型人物纳入全员育人体系,借助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平台深化校企合作。第三,高职院校拓展育人方位,借助社会育人力量,充分挖掘新媒体、交友软件和游戏等载体,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全方位育人格局。特别是在“手游”成为学生娱乐、交友的重要平台的背景下,虽然游戏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不大,但依然可以充分挖掘游戏中的思政教育成分,进行渗透教育。如英雄联盟上线的“烈焰雄心”消防员皮肤,让玩家感受消防救援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在2019年初跳伞环节上线中国空军征兵广告及部分中国先进装备,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

(三)优化系统的“软”“硬”结构,实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系统创新

系统结构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形成发挥着关键作用。系统创新不是单一创新,也不是单要素创新,是对组成系统的诸要素、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系统结构、系统流程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实时动态、全面组织的过程,以促进系统整体功能不断升级优化[13]。“要素的空间排列、职能分工等,一般属于系统的硬结构;要素之间的信息关联,如球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熟悉、默契等由共同文化造就的都属于相关系统的软结构”[14]。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软结构。一是依托高校基层党建加强软结构建设,提升教师组织性、纪律性和服务意识,共享“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为软结构建设提供保障;在年底考核、职称评定中将师德师风和立德树人工作纳入重要考评要点,通过部门互评、教职工互评、学生评价,推动全员协调,促进人员之间的互补、互联、互通,形成各类育人主体灵活组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解决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三是借助高校信息化建设,加强各育人主体的信息共享,推动教师、辅导员、心理中心、资助中心和宿管老师之间的信息共享,为“三全育人”软结构建设奠定信息基础。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度建设构建“三全育人”的硬结构,实现系统创新。一是完善“三全育人”制度,防止过度分工,实现系统内部的职能整合、人员整合,优化系统硬结构。如明确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育人职责,将教书与育人职能统一;整合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队伍,加强日常思政教育和思政理论教育的联系。二是围绕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重要育人过程,梳理各育人过程并为之匹配人员、方位要素,探索学校(教师、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同学)、企业(师傅、人事处)、家庭和社会等要素围绕育人过程的职能分工和组合方式,将思政教育覆盖学生学习生活、课内课外的全部过程,加强过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并推广有成效的组成结构,将其制度化、模式化,实现“三全育人”系统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创新。

在国家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的背景下,诸如“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全面推广的“现代学徒制”等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但大多数政策均集中于解决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标准、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诚然这些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但也应意识到,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已明显滞后于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在解决这些主要矛盾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与之匹配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否则会掣肘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并指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这一探索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三全育人”是基于系统思维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预见性地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才能与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相互促进,形成系统效应。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机遇,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利用“三全育人”解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确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特色的系统整体目标;推动“三全育人”高职化,填补人员、过程和方位缺失产生的育人盲区;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实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系统创新,摆脱对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重新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新模式,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类型教育的特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2]刘锋.系统思维方式论纲[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12-16.

[3]张丹丹,刘社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系统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9(4):109.

[4][14]苗东升.论系统思维(四):深入内部精细地考察系统[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2):1-5.

[5]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9.

[6-7]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9):295,358.

[8]王艳平.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其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9):103-106.

[9]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2019-03-10].http:///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 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10]钱永明.“工匠精神”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20):99-103.

[11](美)小拉尔夫·弗·迈尔斯.系统思想[M].杨志信,葛明浩,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5,59,65.

[12]苗东升.论系统思维(六):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J].系统科学学报,2006(1):1-5,81.

[13]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153-160.

(责任编辑:杨在良)

推荐访问:视域 育人 差异化 路径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