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背景下对家政女工的社会工作介入

摘 要:针对家政女工所面对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困境等问题,本文依据社会支持理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介入,以个案、小组、家庭、社区、社会工作行政的方式给予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关照,以期找到改善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家政女工 社会支持 社会工作

2017年,全国家政从业人员达2800万人左右。家政服务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中西部贫困地区女性、“4050”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其中又以受教育年限少、学历层次较低的女性为主体。在家政服务活动中,家政女工面临着“权益保障缺失;特殊工作场所;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重叠;住家保姆的食宿待遇;日常生活中的限制、控制;受到雇主及其家庭成员歧视;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受到责备、辱骂,甚至挨打;社会歧视;不利于个人发展”①等职业发展和生活困境。要解决家政女工的困境,规范家政市场,促进家政行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进行切入。

1.社会支持理论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这种救助和服务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和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②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从现代社会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论分支。这一理论把社会支持与社会系统概念联系起来,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体获得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取社会资源。③社会支持一般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前者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实施;后者则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等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非政府组织如各类慈善机构的支持。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属于非正式社会支持。丘海雄认为:“广义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帮助,如提供金钱、实物等有形帮助;行为支持,如分担劳动等;亲密的行动,如倾听,表示尊重、关怀、理解等;指导,如提供建议、信息或指导;反馈,对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感受予以反馈;正面的社会互动,即为了娱乐和放松而参与社会互动等六种形式。”④社会工作可以采用的主要方式是行动、指导、反馈和正面的社会互动。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更强调社会支持的功能性作用。事实上,社会工作的许多技术和方法与社会支持理论吻合,如社会矫治利用社区力量进行社区矫治;个案工作中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运用案主本身及外部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的外部资源就包括各种社会资源;而小组工作最初出现就是一种把具有相同背景的人组织起来,进行娱乐和教育,以团体形式提高小组成员适应社会能力的方式。社会支持,尤其是非正式社会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调动案主身边的有效的社会资源,形成互助互利互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成员,在获得其他成员支持的同时,实际也在帮助其他成员。这种能量的“输入输出”与社会工作所提倡的“助人自助”理念不谋而合。但是作为类似家政女工这样的弱势群体,依靠其本身能力去调动和组织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现实中是很困难的。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指导、协助案主获得政府机关和组织的正式社会支持;帮助案主组织起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并指导如何巩固和使用这种支持。

家政女工在离开家乡或原有工作环境之后,社会支持网络普遍呈现弱化,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无法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有效发挥作用。对于家政女工而言,建立和扩大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扩大她们在城市的生存空间和向上流动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由于家政工作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对家政女工的偏见和歧视,家政女工事实上很难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极度狭窄的交往范围进一步限制了家政女工的出路,也不利于她们现实的身心健康。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利用社会支持理论,帮助家政女工走出封闭,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能量,促进这个职业群体的健康与稳定,保障这个弱势群体的权益,不仅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的拓展,更是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社工工作介入方式构想

2.1个案方式

在社工介入家政女工的各种方式中,个案方式属于社工资源占用较多的方式,面对庞大的家政女工群体,不可能作为普遍、日常的工作方式,只能在家政女工面临危机时使用。当家政女工的工作和生活被变故、事件打乱,陷入无助状态时,社会工作者应当及时与家政女工建立起个案关系,在彼此信任合作的前提下帮助家政女工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帮助案主建立对于产生危机原因的正确认知,从而正视危机;帮助家政女工认识本身的潜能,从而解决困难;帮助案主增强自助能力,增强人格强度,避免同一危机再次发生。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重对社会支持方式的运用。既可以为案主争取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正式支持,如各种政策、法律、资金或物質资源,也可以帮助案主建立或进入一定社会支持网络,如家庭支持、介绍案主进入小组或群体,从而分担危机和压力,协助案主得到较为长期、稳定的社会支持,渡过危机,获得成长。

2.2小组方式

通过小组方式社工人员可以帮助家政女工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缓解家政女工孤独感、疏离感,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由社会工作者组织家政女工建立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组工作。在社工人员主持下,为家政女工建立一个相互帮助,苦恼与困难可以得到倾诉,心理能够得到慰藉的场所;创造一个分享信息和经验,扩大人际网的环境;提供一个成员能够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境,促进个人成长的机会。通过小组工作,家政女工可以获得新的价值观、新的知识和技巧,从而使小组成员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个人和职业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的家政女工已经自发或由专业人员组织,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组织。2012年,西北工业大学妇女发展与权益研究中心在调查中发现,在西安市的家政女工中,90%以上的是企业下岗人员,并且80%以上是离异单身女性。她们中大多数人承受着不幸婚姻和下岗的双重压力;再加上做家政工,有时受了委屈也没处说,就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沮丧。权益中心的专家们认为,调动、激发出她们的自身能量是关键。于是中心与西安市工会、妇联再就业服务中心、希珍家政公司携手,启动了名为“边缘劳工支持网络”的项目,经过两年的发展,这个家政工“草根”小组终于发展成全国第一个家政工会组织。2014年9月23日,工会在西安挂牌成立。⑤

2.3家庭方式

家庭是所有非正式社会支持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社工人员在进行介入的过程中,要重视争取家政女工家庭和亲属的支持。对于身处异地的女性家政从业人员而言,家庭的支持是一种丰富的支持资源;是一种最可靠、最有效的支持来源;是一种连续不断、无限制、无条件、稳定安全的保护和支持。良好的家庭支持意味着心灵庇护所的提供,力量和保护的给予。这种基于血缘和亲情的支持,是女工们在外谋生和奋斗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家庭支持是女性家政从业人员发展研究的一个重点。社工人员可以主动与女工们的家庭取得联系,在获得对方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女工解决缺乏家庭支持的问题,协助女工与家人之间进行良性的沟通和互动,达到稳定女工心理,稳定女工家庭的作用。在我们的访谈中,受访家政女工表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向自己的亲属求援,其次是朋友、同乡、同事,这时这些社会关系起到部分替代家庭的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家政女工之间血缘、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应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家政女工孤身在外的孤寂感,获得一定的家庭温暖。

2.4社区方式

住宅区集中的社区是家政女工密集的地方,社工人员从社区的角度进行介入,能够从相对宏观的角度了解社区中家政女工的工作和分布状况,便于掌握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工作,也便于进行小组工作,更利于帮助同一社区内的女工们建立相互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社区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以社区为平台开展针对家政女工的社会工作介入,便于获得社会资源,也较容易与社区管理人员沟通,获得社区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指导家政女工参与社区活动,加强女工与社区成员的交流。帮助社区成员正确认识家政行业,建立起平等对待家政女工的意识。社工人员要善于利用社区本身的资源解决家政女工的困难,如利用社区人力、场所、志愿者,向家政女工提供免费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及时了解和收集社区内家庭用工情况和空岗信息,这些工作都可以帮助家政女工解决不少问题。

2.5社会工作行政方式

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是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一是运用所得的经验修改社会政策的过程。从微观方面来说,社会工作组织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政策、法律优势,帮助家政女工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维护家政女工权益,帮助处于危机的家政女工从不同渠道获得社会法律援助、医疗援助或资金援助。最好能够建立专门为家政女工服务的社会工作组织,负责把社会政策转化为家政女工群体能够获得的具体福利,公平地获得国家法律和政策所赋予的各种公民待遇。

从宏观方面来说,社会工作组织可以在进行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渠道,将家政女工所面对的困境和现实向社会进行宣传,向决策部门进行反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尽可能促成法律和社会政策向有利于家政女工的方向调整。目前亟需调整的几个方面是:家政市场的规范、劳动权益的保障、社会保险和保障体系的覆盖、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技能培训与提高。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以,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改善家政女工的社会支持现状,使其在劳动、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得到社会更多关注和支持,是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内容和操守,又契合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利好事情。

注释:

①楊书:《“消费的城市”与“边缘”的“她们”——转型社会中进城家政女工生存境遇研考》,《贵州社会科学》,总223期,第7期,2008年7月。

②杨团,葛道顺:《社区公共服务社:消除边缘性的社会政策—研究与应用》,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③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59期,2005年第2期。

④丘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 年第4期。

⑤郑立:《家政女工们的草根家园》,《社区工作》,2015年5月上半月。

参考文献:

[1]李鹏飞,《住家型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流动研究——以郑州市农村外来女性为例》,硕士论文,2005年5月

[2]胡玉霞,《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支持》,硕士论文,2006年5月

作者简介:李亚(1981- ),女,云南个旧人,社会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教育心理学。

推荐访问:社会支持 社会工作 女工 家政 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