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中塑造国家形象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塑造越来越引起重视。重大航天实践活动作为我国近年来备受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社会活动,为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利契机和现实平台。在其新闻传播中,通过传播策略的巧妙运用,提高对外传播水平,充分发挥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所具有的政治功能,非常有助于塑造我国正面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国家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G206;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116—04

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塑造越来越引起重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应该是既有传播学理论价值,也有推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意义。

一、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所具有的政治功能

“传播学之父”威尔泊·施拉姆曾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政治功能既有大众传播的某些一般特质,更有它的特殊属性,具体可归纳为:培育功能、展示功能、推动功能、激励功能和威慑功能。

(一)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的培育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会带来社会的进步,而社会进步在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又会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随着这种要求的不断升级,高端人才往往会“应运而生”。专业人员对高新科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一个国家不断实现发展的关键。重大航天实践活动,代表了尖端科技的发展方向,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对相关领域领军人才的新要求。

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无疑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素养,让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推动他们对前沿科技知识产生兴趣或关注;同时,也像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兴趣和有组织社会行为》(1949)一文中所阐述的: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与其他新闻一样,更注重“人”这个核心:“写人、人写、诉诸人”。科技工作者往往是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主体,对他们的报道,在传播严谨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这个国家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培养科学精神会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当年美苏太空竞赛如火如荼展开后,相关报道使海外华侨、留学生深受震撼,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年轻科学家放弃优越条件归国参加祖国航天建设;当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激起众多大学高材生毕业后加入中国航天建设事业中;载人航天工程的广泛报道,也吸引众多有志学子竞相报名,走进航天队伍。

(二)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的展示功能。重大航天实践活动往往因涉及核心技术而在某些环节带有一定的保密性,这就使得有些重大科技成果在其研发阶段,往往是秘不示人的。但它会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展示出来,而这样的展示通常代表着一个国家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代表着航天领域最新成就,这样的成果通过新闻传播可以让世人了解一个国家或军队在某一方面的发展轨迹,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在经济或国防方面的实力。

例如,美国空军被列为最高机密的X-37B无人空天飞机,于2010年4月22日在佛罗里达州首次升空试飞,据报道,这一项目研发时间超过10年,但此前相关部门没有泄漏一丝口风。X-37B主要目的是研究未来太空战机行载具,在百度词条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字样:“由于是军方研发,因此很有可能成为全世界第一架太空战机,其功能和任务均列为最高机密。”这个词条早在相关专家那里得到了验证。中国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少将认为,X-37B成功地完成了航天飞行器和航空飞行器的结合,应该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款空天飞机。当世人的目光仍在探寻第一架X-37B的种种神秘时,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2011年3月5日又成功发射了第二架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计划飞行9个月。两架X-37B的“无言”飞行,把美国“航天一霸”的真面孔袒露无遗。

(三)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的推动功能。“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重大航天实践活动中涉及的高新科技已经应用或即将应用于诸多领域,并可能对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一方面可以起到培育、展示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能为科技发展推波助澜。

2007年10月18日,中国新闻网上刊登了这样的消息:“中国航天‘十一五’规划即将发布。”消息主体是中国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深圳高交会上透露的内容:“我国即将实施五大航天工程项目:一是载人航天工程方面,将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建立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二是月球探测工程领域,‘十一五’期间实施绕月探测任务,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发射‘嫦娥一号’后,将实施探月工程第二、第三阶段计划;三是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是建立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并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一步扩展为30颗星的导航系统;五是建立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计划用6到8年时间完成5米直径运载火箭的研制……”这样的新闻,一经媒体传播,立刻引来国内外诸多关注,所涉及领域呈现蓄势待发状态,中国航天从此快马加鞭地踏上“十一五”征程。

(四)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的激励功能。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在提升受众精神力量,在鼓舞民族精神、调动军队士气方面有着很大功效。“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战时很多时候比的是气势,和平时期则是要用这种“气”凝聚官兵意志,使这个特殊集体随时保持战时状态。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总结广大航天工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时代风采,提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召开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又总结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成为成就中国航天崛起的伟大力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灵魂。

(五)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的威慑功能。重大军事科技是现代战争的主导因素,而战争是政

治的延续。各军事大国都把夺取科技优势作为赢得未来战略主动权的决定因素,所以,某些重大航天实践活动中包含的部分或纯粹军事意图的成果背后往往充斥着大国的角力、利益的诉求。现阶段,随着媒体在展现国家实力过程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媒体已逐渐成为实施国家政治意图的重要战略武器之一,成为大国角力和利益诉求的结构性链条,媒体如果缺位,高新武器的“魅力”会大大减弱。

据相关报道,X-37B太空战机的动力装置其实并不是很复杂,就是利用火箭推动战机,升到一定高度后火箭脱落,太空战机自行工作。但它的秘密就在于,速度能够快得让雷达都无法捕捉。

于是,也有军事观察员分析说,X-37B所能担负的军事领域的任务一是侦察,二是空中打击,再就是反卫星、反导弹这一类的太空作战。“太空战机可在太空巡航,又能进入大气层执行攻击任务,一旦研制成功,将令美国建成一个‘24小时全球打击圈’,可以在单一行动中摧毁敌军卫星和来袭导弹,并在战区上空进行侦查,大大增强了美军的威慑能力。”

因为保密原因,全球媒体对X-37B的报道以猜测居多,但仅此几个关键的官方信息,通过新闻传播,已让世人明确感受到美国的威慑意图。

二、我国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轨迹追寻

从仅有一则新闻公报,到众媒体多元介入,再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我国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清晰地记录着我国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轨迹。翻开我国重大航天实践新闻传播的史卷,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被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记录下来,但因记录的方式不同,所在阶段的国家形象也就呈现不同的“面貌”。

(一)保密,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形象在国际上处于神秘状态。因为时局的限制,因为保密的原因,以新闻的方式记录我国航天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逐渐开放的曲折过程: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间诸多航天活动事件的新闻报道均以公报形式发布,当时外媒对我国有关情况的描述均靠猜测或杜撰,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对于我国家形象塑造的参与度很小。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从1980年我国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开始,相关新闻报道也开始探触神秘、走向深处。首先是《解放军报》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全过程报道的《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现场特写,接着是1984年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立体式宣传;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广播、电视开始了对卫星发射事件的同步直播,这对于塑造开放自信的国家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而1992年以后,航天发射连续受挫,重太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又退回到半封闭状态:电视录播,报纸缩小报道规模,广播取消现场连线,坎坷的发射事件使新闻报道处于一波三折状态。这说明当时我国在危机处理的机制体制上还很不成熟,国家形象塑造因内外传播“不搭界”而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二)透明,大大提升我积极、正面、负责任的形象。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带来了我国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的明媚春天。随着1999年的神舟一号飞天,2003年杨利伟的问鼎苍穹,到2008年中国人在太空留下第一行足迹,我国航天实践活动宣传的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它甚至颠覆了中国人关于“新闻”的传统概念,把“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成了“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实现全过程与事件同步、全方位对世界透明。对于一直处于小心谨慎、保密比天大的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来说,这样的开放意味着比其他方面报道更大的开放力度,正因为有这样的魄力,我国家正面形象魅力也大幅提升。

尤其在神舟七号发射、返回期间,央视海外中心设立美洲、欧洲、俄罗斯、日本4个分演播室,68小时全球同步直播,114个国家和地区的302家电视机构使用了央视的对外播出节目信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也进行了全方位报道。相关主管单位的宣传部门邀请各大系统推荐上报了68名可接受访谈的专家对象,提供给各家直播媒体。新闻中心先后安排了20人次航天专家现场讲解,回答记者提问。任务结束后,多位航天专家接受记者采访,对“神七”的技术及其意义予以解读。对此,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都给予了正面解读,他们也认为,“神七”的成功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彰显“中国航天科技迅速发展”,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意愿。这标志着主流媒体宣传向透明公开、客观真实迈出了重要步伐,这对积极塑造国家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偏见,使我国家形象塑造在国际化轨道上任重道远。多年的实践证明,关于国家形象问题,西方一些国家不会因为我们做得公开就改变偏见,也不会因为我们透明就停止歪曲。仅以外媒报道“神七”任务为例,便可看到国际舆论环境是多么复杂,其中,外媒对“神七”之“赞叹”、“惊讶”、“担忧”、“不屑”、“警惕”、“癫狂”、“平静”等七种“表情”比较典型。更有甚者,美国媒体刻意设置议题,将“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称之为“太空猎星”,绘声绘色地描述这颗小卫星可以在太空调整变轨,攻击他国卫星。这对我国家形象是一个很大的诋毁。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国在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我国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有利于塑造“和平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度,但“和平中国”的形象并没有被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普遍接受。尤其是在重大航天试验任务实施的“敏感”时期,一些西方媒体往往会千方百计地“妖魔化”中国,散布“中国太空威胁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相关新闻传播中,注重传达我基本原则和主张,告知国际社会我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立场和理念。同时,主动选择、设计一些议题,正面、科学、合理纠正一些西方国家歪曲或误解的报道,以呈现一个自信、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

(二)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有利于展示“共同发展”的国家形象。“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给予国内外公众的一种客观、真实、开拓、创新的印象和得到的相应评价。国家创新能力是一种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切实地展示这些能力、弘扬这些观念,是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必要条件。”

通过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可以深入阐释我国坚持自主创新、维护持久繁荣的和谐世界意图。在展现中国科技领域不断向前跨越的同时,展示一个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中国形象,逐渐改变西方媒体所构建的政治封闭、文化神秘、社会混乱的中国印象,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家接受中国“共同发展”理念而加深合作。

(三)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有利于传达“永不称霸”的国家形象。对于中国在航天领域取

得的巨大进步,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以主观臆断加上“政治化”色彩,旨在传播中国试图通过一些重大航天实践活动增强实力,以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野心”。西方国家民众的主观认知多是来自于占据主导地位的传媒报道,因此,应该利用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传达中国矢志崛起、永不称霸的立场,同时,利用中国逐渐上升的国际地位,抢占国际舆论环境的制高点,创造良好的内外交往环境。

四、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应遵循的原则

以航天发射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这种高风险性和保密性并存的状态,意味着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的“自由度”会受一定的限制,因此传播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国家利益至上原则。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在归纳和概括国家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时提到,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乃至实行直接管控。

实际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新闻传播应当有利于,至少不能有悖于国家利益,都是一条基本准则。如果我们对西方的新闻历史与现状有稍为深入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从根本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都是与该国当时国家的主要利益相一致的。前面提到的X-37B除了完成飞行任务的大致过程有所披露,其他诸如关键环节等均处于保密状态,就可以看出,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利益的关联直接而紧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因此必须更加牢固确立、始终坚持。简言之,在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中,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应该报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时机、以什么样的方式报,都必须严格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战略需求。

(二)传播者责任原则。新闻媒介是社会风气、时代精神的重要塑造者和引导者,其新闻传播行为较许多其他行业担负着更加重大的社会责任。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不仅为国家科研事业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力量,更因其关乎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关乎民心的凝聚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而担负着更重分量的责任。如前所述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塑造与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充分发挥了激励功能,可见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责任之重大。由此,对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媒介来说,其工作绝不仅仅是做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而必须首先以一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为依托,在新闻传播的组织实施和具体操作中,自觉将传播放到更加宏大的背景下去考量,明确其中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要对事件的内涵及外延做出合理的解读,从而使新闻传播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责任意味着敦促,也意味着对未能尽责者可能给予的处罚,因此,传播者的责任往往重于泰山。

(三)科学性原则。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应坚持科学精神,秉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客观冷静地分析对待重大航天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人物、新现象、新成果,无论是航天科技成果的介绍、科学知识的传播还是典型经验、典型人物的报道,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处理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时,要防止发生骤冷骤热或持续高热,努力创造一种平稳、良好的舆论环境。如在载人航天任务中,按照任务进展把握好新闻传播重点是所有传媒必须把握的。同时,还要掌握好科研试验活动各系统之间报道量的平衡,并为可能出现的意外和突发事件留有余地等等。,总之,要通过科学决策、科学组织和科学实施,使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新闻传播既达到最大传播效能,又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误和纰漏。

五、通过重大航天实践活动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一般策略

(一)把握传播规律,设置相应议题,引导调控舆论运动的主方向。通过设置既定议题,主动开放一些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采访范围,让更多国家的传媒了解中国。通过设置对应议题,通过专家或舆论领袖,有理有据地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和疑惑,缓释舆论震荡波。通过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积极配合国家外交政策,确保关于我重大航天实践活动的舆论环境发展方向不发生偏离。对于传播过程中国际舆论中一些负面的议题,没有必要回避或遮掩,而应积极面对,并善于利用国际公关在媒体上予以正面回应,以冷静、客观、负责任的态度科学处置。

(二)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在危机传播中灵活处置突发舆情。重大航天实践活动风险度高,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有时难以避免。对突发危机事件如实报道,能够起到阐明真相、澄清混乱、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在危机传播中,政府始终应该积极主动,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尤其在当前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中,更应加强危机传播管理机制建设,在完善应急预案的同时,通过及时设置全新议题,快速转移受众注意力,化解负面舆论冲击;通过设置焦点议题,尽力掌控突发事件的话语权,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性。

(三)加强舆情监测研究,推动理性舆论环境构建,力求新闻传播有的放矢。舆情是引导和调控舆论的依据。在重大航天实践活动中,要加强本国舆情和国外相关舆情的监测,加强科学预警,及时研判和处置舆论风险。尤其应基于对象国目标受众的话语环境,了解受众的文化习惯,精心选择可能受关注的信息;掌握核心受众的心理需要,精确投放要传播的观点;洞悉舆论领袖的诉求目标,尽力优化二次传播。

参考文献:

[1]金一南,美X-37B空天飞机或成太空战利器[EB/OL],新华网,2010—12—10

[2]“x一37B空天战斗机”中国军事观察员梁永泰分析[EB/OL],百度百科

[3]《唐秀颖,重大军事科技事件新闻报道特点[j],军事记者,2009,(10)

[4]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164,

[5]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梁习琴

推荐访问:实践活动 航天 塑造 形象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