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宇航学院研究生就业现状、趋势及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主要研究近几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研究生的就业情况。首先,调研了宇航学院2010~2013年毕业的研究生的就业单位分布和就业地点分布,分析了宇航学院研究生的就业现状。然后,与2006~2009年的就业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研究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就业数据库。最后,论证了宇航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就业的蓬勃发展趋势,为学院后续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北航宇航学院研究生 就业 现状 趋势

一、引言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学位制度不断完善,学科类别日益增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稳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各大高校大幅度扩招研究生,有效地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但是,这也导致了研究生激烈的就业竞争,特别是近几年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研究生招生人数为61.14万,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增长3.68%;在校研究生179.4万人,比上年增加7.41万人,增长4.31%;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59%。中国教育网报道,2013年计划就业岗位同比去年减少15%,2013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截止2013年4月19日,北京地区高校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36.59%,这低于同年本科生38%的签约率。

50多年来,宇航学院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中从事航天人才培养和航天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很强的航天专业学院,秉承为国家国防和航天事业发展学科、培养人才、开展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宗旨,培养了一大批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领导和骨干,为国家国防和航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航天系统内就业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2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招收人数为5296人,而2013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招收人数为4425人,招收人数同比减少了871人,这对于北航宇航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就业求职势必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研究生就业的文章,目前对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就业现状的调研;一类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建议;一类是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常方圆等人调研了宇航学院2000~2009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于黎明调研了北航中法学院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常方圆、徐平、彭晓霞等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李晓玉、刘倩、管丽华、张更辉、陈勇军、杨萌等分析了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国家、高校、企业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就业难的建议。为了进一步了解北航宇航学院研究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本文收集整理了北航宇航学院2010~2013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了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并与2006~2009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研究生毕业趋势的变化,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为将来的研究生就业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二、宇航学院研究生就业调查及分析

北航宇航学院研究生就业调研对象为2010~2013年毕业的研究生,调研总人数为360人,包括硕士研究生320人,博士研究生40人,其中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204人,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毕业人数为50人,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毕业人数为106人,统计指标为就业单位分布及就业地点分布,统计结果以图表形式直观显示,数据来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管理处学生档案数据库和北航招生就业处。

1.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

飞行器设计专业统计人数为204人,包括硕士研究生164人,博士研究生40人。硕士研究生中,就业单位方面,104人进入科研单位工作,24人进入国有企业工作,12人选择继续升学,6人进入部队工作,2人进入高等教育单位工作,16人进入其他企业工作,如图1所示。就业地点方面,100人在北京工作,18人在上海工作,46人在其他省份工作,如图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63.4%的毕业生选择进入科研单位工作,说明大部分该专业的毕业生留在系统内从事科研工作。另外,14.6%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国有企业单位工作,4%的毕业生在部队工作。这三部分的数据合计超过毕业生总数的80%,从此数据可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从事与国家国防、国家建设相关的工作,这说明了学院的预期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另外,还有9.8%的人在其他行业工作,这说明学院培养的人才在其他行业也有较强的竞争力。从图2可以看出,55%的毕业生在北京工作,10%的毕业生在上海工作,这说明学院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方面这与大部分航天科研院所分布在北京、上海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学院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北京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就业单位方面,20人进入科研单位工作,8人进入部队工作,8人进入高等教育单位工作,4人选择升学,如图3所示。就业地点方面,30人在北京工作,10人到其他省份工作,如图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中,50%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20%的毕业生进入部队,其余20%的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单位工作。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学院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基本符合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就业趋势,符合学院对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型培养目标。从图4可以看出,毕业的博士生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这与其选择的就业去向有关,因为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升学等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博士生就业地点与所学专业、就业单位有很大的关系。

2.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

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统计人数为50人,全部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方面,20人进入科研单位工作,18人进入部队工作,4人进入国有企业单位工作,2人出国,6人选择其他单位工作,如图5所示。就业地点方面,22人在北京工作,28人在其他省份工作,如图6所示。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在科研单位工作的比例是最大的,达到了40%,其次有36%的毕业生进入部队;选择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也是最多的,其余毕业生选择在其他省份就业。

3.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的统计人数为106人,全部为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方面,68人进入科研单位工作,16人进入国有企业工作,10人进入部队工作,6人选择升学,2人出国,4人进入其他单位工作,如图7所示。就业地点方面,48人在北京工作,16人在上海工作,42人在其他省份工作,如图8所示。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选择在科研单位工作的比例是最大的,达到了64.2%;选择在北京工作的人数也是最多的,除此之外,选择在上海的人数也比较多,只有少部分人选择在其他地方就业。

4.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统计结果,北航宇航学院培养的绝大多数研究生选择留在北京,进入航天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部队等航天、国防相关领域企业工作。这是因为北航宇航学院培养的研究生立足于国家的航天建设,毕业研究生选择相关的行业就业,达到了学院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的目的。这和学院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方针“拓宽基础、瞄准前沿、构建团队、自主创新”是基本吻合的,也是对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肯定。

三、与2006~2009年就业情况对比

常方圆等人已经调研了北航宇航学院2000~2009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研究生整体就业趋势的发展变化,本文将2006~2009年的就业情况和2010~2013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对比,主要针对选择科研单位就业和选择留京就业的情况,分别对飞行器设计专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等三个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进行调研,各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2010~2013年与2006~2009年在科研单位工作的对比情况如图9所示,其工作地点对比情况如图10所示,总体就业情况对比如图11所示。 从图9可以看出,2010~2013年毕业的研究生中,飞行器设计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研究生在科研单位就业的人数少于2006~2009年的就业的人数,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毕业的研究生在科研单位就业的人数多于2006~2009年的就业人数。从图10可以看出,2010~2013年毕业的研究生中,飞行器设计和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的留京人数少于2006~2009毕业的研究生。从图11可以看出,2010~2013年毕业的研究生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人数与2006~2009年相关基本相当,而留京人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北航宇航学院的毕业研究生在科研单位工作的比例基本稳定,而选择留在北京工作的人数在降低。虽然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但是北航宇航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都选择在科研单位工作,呈现稳定或增长趋势,留京就业对比结果说明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学院毕业研究生留京就业同样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影响不大。这论证了北航宇航学院的培养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宇航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在本专业或其他行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调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09~2013年的研究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调研结果和2006~2009年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趋势,结合2006~2009年的调查数据,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就业现状数据库,为学院对后续研究生的培养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并对其他工科专业学院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和就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常方圆,杨立军.宇航学院研究生就业发展研究[J].成功(教育),2013,(23):24-25.

[2]于黎明,萨日娜,段斐,陈辉,徐平.通用工程师毕业生去向解析——基于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35-42.

[3]常方圆,杨立军.工科专业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调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36):44-45.

[4]徐平,殷传涛,陈辉,于黎明,张澎.通用工程师与硕士培养模式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25-30.

[5]彭晓霞,郭红,马齐爽,黄海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32-36.

[6]李晓玉.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2).

推荐访问:北航 宇航 现状 研究生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