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战略产业——大国崛起的支撑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两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座谈会的包括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以及部分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与会人员就有关产业的战略方向、技术路线、发展布局、科研攻关和政策支撑等问题建言献策。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我国立足当前渡过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既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促进结构调整

2008年11月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政策。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贸易减少、保护性措施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以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环比增幅上升1.8个百分点的成绩“亮相”于世人。中国经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下行趋势已经得到遏制、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状态。一直处于负增长的CPI数据,也在8月份出现环比6个月来首次由负转正。媒体与专家纷纷指出,中国经济回升力度加大,全年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几无悬念。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正在逐步从“保增长”向“调结构”倾斜:在上半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目前酝酿出台的《新能源振兴规划》和《促进民间投资规划》,均与调结构有关。此外,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海西经济区等多个区域振兴规划或意见。

与此同时,国际上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这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形是,一方面是经济质量不高,能耗高,产出低,有待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是在科技创新上,国际竞争压力愈来愈大,必须战略把握,重点发展,长远布局,从而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取得主导的优势地位。事实上,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通过合理统筹从而得到解决。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体现在很多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基本长期维持在一个水平;从经济增长来看,储蓄率与消费率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从内外关系来看,外需依赖度高与内需拉动不足失衡;从产能安排上看,落后产能过剩与高技术产能不足失衡;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解决,但不是同时的,投入同等的精力去解决,而是要集中力量,选准症结所在,疏通一点而盘活整盘棋。回顾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经济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大国的发展和强盛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本身具有领先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主导的产业作支撑。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不仅是当前调结构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更是在若干关系长远发展的领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关键点。

优势产业支撑大国崛起

2006年在央视热播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回顾500年来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大国的崛起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是各个方面关键因素作用的合力。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是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技教育、民族统一等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充分具备后才开始稳定、快速发展的。而具体到产业方面,几乎是每个国家都是从先进的技术和发明开始,发展出世界领先的、规模庞大、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产业,进而实现国家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甚至是主导。

16世纪以来,随着航海和导航技术的进步,航运和造船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荷兰16世纪60年代就拥有1800多艘海船,到1570年,荷兰商船的运输量大约相当于英格兰、法国和德国全部商船队的总和。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转向远洋贸易。欧洲北部各地区的贸易也因荷兰航海能力的显著提高而加强。荷兰造船厂还开发出一种新型鲱鱼船,船上配有渔网、索具和鲱鱼加工设备。这样,18~30个船员在海上就可以对刚刚捕获的鲱鱼完成破膛、清洗、撒盐和装桶的全部工序。技术突破使鲱鱼捕捞业成为荷兰船运业的重要部分,它在推动国际分工的专业化方面超过了当时任何其他国家。这时的荷兰进口谷物和活畜,同时出口鲱鱼和奶制品。荷兰人还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荷兰约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其城市化程度高于欧洲任何国家。在1400~1700年间,荷兰的人均收入增长是欧洲最快的,而从1600年到19世纪20年代,荷兰人均收入水平是欧洲最高的。1695年,荷兰的人均财政收入相当于法国或英国的2.5倍以上。正是凭借捕鱼、造船和航海贸易的优势以及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整个17世纪荷兰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国际化的先驱。

蒸汽机和动力织机把英国推到19世纪世界领导国的地位。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蒸汽机。蒸汽机的诞生大大促进了机器的运用和工厂的生产,使工业技术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飞跃。1785年,蒸汽机开始用于棉纺厂,1791年开始用于织布厂,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了。随之,交通运输业也得到发展。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9年,第一艘汽轮横渡大西洋成功,1840年,英国正式建立轮船航运公司。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蒸汽火车头在英国诞生;1825年,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条运送旅客和货物的铁路。1830年,蒸汽机车开始在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上奔跑;到1851年,英国已经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13000公里。交通运输业技术的变革降低了运费,加快了货运的周转速度,方便了劳动力的流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日益深入,机器得到普及,机器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8世纪晚期出现了简单的工作母机,刨床、旋床、镗床等专业工具相继出现,工业产品的精密程度提高了。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产生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至此,英国实现了从手工生产方式到机器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制到工厂制的过渡,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增长。1860年前后,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和褐煤,消费了全球约一半的原棉。英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拥有全世界40%~60%的工业生产能力。它单独占有全世界商业的1/5,占制成品贸易的2/5。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飘扬着英国国旗。英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工业国”。伦敦成为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政治中心和新闻中心。可以说是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把英国推到19世纪世界领导国的地位。

如果说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将整个19世纪变为“英国的世纪”。那么,在19世纪3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则使美国逐步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开创了电气时代。1882年9月4日,爱迪生在纽约珍珠街建立起第一座火力发电站,用6台“巨象”发电机向85个单位、2300盏电灯供电,开辟了美国第一个电力照明系统,它标志着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到1917年,美国仅公用电站就有4364座,发电量438亿度,美国电力工业跃居世界第一位。大型火力和水力发电站的建立,不但为照明提供了光源,而且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创造了强大的动力和能源。1888年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动机,它与传统的各种机械相结合,使电力广泛地应用于工业,1914至1927年在制造业中使用的电力由占动力总量的39%提高到78%,电力迅速取代蒸汽动力在工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电气技术的兴起,一方面引起动力革命,另一方面也激起了通讯革命。电报机、电话机、电动交换机、无线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电讯、广播事业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改造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它推动了钢铁、石油、橡胶和精密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内燃机、电机的应用和汽车、航空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对钢铁和各种原材料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冶金工业的新发展和燃料化工、高分子合成等新型工业的勃兴。内燃机的应用还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以电力、电器、冶金、汽车、飞机、石油等重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已经确立。以电力技术为主导,与内燃、冶金、化工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改造和装备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它由“蒸汽时代”、“纺织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哪个行业能够担当重任

分析荷兰、英国和美国三个大国成长的路径,事实上在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五百多年中,还有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法国、德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但是只有荷兰、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其他国家纵使成绩斐然,也没有能够产生足以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影响力。荷兰、英国和美国都对前行国家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赶超——首先是经济总量,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全面进步。而其他国家,则都遵循着前者的足迹,是对前者生产的先进技术和优秀制度的本土化和再次应用,生产要素的使用率和使用结构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1978年的1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中国进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2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2位。但在总量之外,我们却有更多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与发达国家相差约10个百分点。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03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中国想要从总量优势逐步向质量优势转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和良性变化,就要从投入过大转变到要素效率的提高。除了要调整现有传统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要着眼未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

新能源行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原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计划,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新能源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台一系列重点扶持生产的优惠政策,使得企业一窝蜂地发展新能源。盲目投资、无序发展带来的是技术低端和产能过剩,这些问题将制约着新能源未来的发展。

新材料行业:新材料是新兴工业的基础。国家发改委自2000年开始组织实施了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新材料,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受西方制约并对我国实行技术、产品封锁的新材料的产业化,使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造技术、工艺技术、新品种开发技术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国家“十一五”规划则明确,新材料产业要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升电子信息材料水平,加快航空航天材料研制,扩大新材料生产。

电动汽车行业:麦肯锡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蓄势待发:电动汽车的机遇》指出: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中国有成本和市场优势,有潜力和有可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中国的汽车行业、政府部门和消费者都具备了迎接电动汽车的条件。在中国发展电动汽车,可以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目前,我国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的自主研发中不断取得突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车用电池的攻关上已经取得了群体性突破,使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初步构建起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通过开发自己的电动汽车,申请专利,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并有望为中国汽车工业开拓新的增长点,展示了电动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运作上,无论从产品技术还是从市场开发方面,都还面临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选择要符合以下特征:在产业上中国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在未来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应用上不会受制于人;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选择,要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温家宝总理强调:“在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问题上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新兴战略产业的选择考验着政府的智慧,正确的选择将能够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在未来实现真正的崛起。

推荐访问:大国 崛起 支撑 战略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