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装甲车辆的那些事儿

方慰先总师(以下简称方):我认为这个车族应由歼击车、步兵战车、非直瞄加农炮、非直瞄迫榴炮、侦察车、指挥车、救护车和抢救车组成。其中,由于120毫米火炮后坐力较大,所以歼击车最好配备105毫米火炮。14.5毫米机枪比12.7毫米机枪重且威力大,但使用起来没有12.7毫米机枪方便,因此与105毫米火炮相配的还是选12.7毫米机枪。另外再加一个小口径并列机枪作为歼击车的辅助武器。

步兵战车选用35或45毫米的机关炮就行了。近年来,城市作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选用这种具有曲射功能的榴弹,打楼群那边的敌人。

这个车族还要一款间接瞄准的120毫米迫榴炮,像芬兰的AMOS双管迫击炮就很好。此外,侦察车、指挥车、救护车和抢救车都选用35毫米榴弹炮和14.5毫米机枪。它们外形比较小,子弹也不大,装在一个小的遥控炮塔里,非常方便。

王:“斯崔克”装甲车就是车族化的一个典型,有装105毫米炮的,有只载步兵的、只带机枪的……但这种设计有没有耗费大、种类太多等缺陷呢?

方:“未来战斗系统”的特点就是将以往作战的行动单位由战斗师改为战斗旅,部队人数由15000降到2500人,这个过渡性战斗旅就是现在的“斯崔克”战斗旅。它的武器装备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有人武器系统,二是无人地面武器系统,三是无人机系统。它的核心装备是一种20吨级的快速部署的轮式战车。有人武器系统中有8种车型,共322辆。包括配有105-120毫米火炮的“乘车战斗系统”(我们叫歼击车)60辆,配有30-45毫米机关炮的步兵战车102辆,配有100~120毫米火炮的非直瞄加农炮18辆,配有25~30毫米机关炮的侦察监视车30辆,配有12.7毫米机枪或25~30毫米机关炮的指挥控制车49辆,配有12.7毫米机枪的救护车29辆,配有12.7毫米机枪的维修抢救车10辆。另外,还有野战运输车与通用车辆373辆,总计693辆。这个战斗旅,人与车之比将是100:27.7,倘若加上无人地面武器系统的机器人操控车辆,人车比将达100:39.9。这个战斗旅是靠网络将这些能

独立作战的个体连结在一起,通过网络来指挥战斗,靠信息取得战斗胜利。我认为,这种设计安排得不错,不存在耗费大、种类太多等缺点。

王:俄罗斯BMP-3装甲车有100毫米主炮、30毫米机关炮、7.62毫米机枪和炮射导弹四重火力配备。您对类似BMP-3的火力配制如何评价?

方:由于步兵战车重量轻、机动性好,但火力有限,防护能力较差,因此其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配合主战坦克执行战斗任务:二是安全运输一个战斗组乘员(7~9人)下车战斗,并占领敌方阵地。依靠步兵战车去歼灭敌方主战坦克是不可取的。对照BMP-3装甲车,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BMP-3装甲车集多功能干一身,武器多,弹药品种多,弹药基数多,火控系统相对复杂。由于所载乘员多,造成车内乘员空间十分狭小,工作环境恶劣,载员不得不从发动机顶部跨越下车。很明显,它十分注重提高火力和反坦克能力,但忽略了输送步兵下车战斗的任务。

我认为不如把BMP-3装甲车的功能分为两个车型。一种是专用来对付远距离敌方装甲车辆的车型。该车的任务也不是消灭敌方坦克,而是消灭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战车。该车可配备长身管的105毫米火炮(初速高,炮口动能大)。另一种是装备30-40毫米机关炮的步兵战车,其主要任务是安全输送一个步兵组快速下车,并在车载武器的掩护下,快速占领阵地。

王:在遥控武器站出现之前,像我国1984年阅兵中出现的安装25毫米炮的顶置炮塔,能否称为遥控武器站?遥控武器站与顶置炮塔、机关炮塔有什么区别?

方:1984年阅兵上的25炮顶置炮塔的射手还在炮塔里进行操作,只相当于现代武器的简化版。

炮塔在坦克装甲车车体的上部,是敌方攻击的主要部位,中弹概率最高,为保障车辆的安全性能,最好的设计方法是无人炮塔,这样就有两种方案。一是将车炮长布置在炮塔吊篮内,座椅高度下降到车体内;二是将车炮长位置布置于车体内。前者为顶置炮塔,后者是遥控炮塔。为了减重,有人建议取消炮塔体,只保留火炮及其炮架安装在座圈上。顶置炮塔与遥控炮塔的共同前提是必须实现火炮的自动装填。二者的差别在于,为了满足车长能在车辆的最高点观察的基本要求,其观瞄装置有所不同。

顶置火炮,由于车炮长坐在座圈吊篮内,可随炮塔同步旋转,因此可以通过光学观瞄系统直接观瞄敌方目标。遥控炮塔,由于车炮长位于车体内,不随火炮旋转,必需用数字化信息传递到车炮长面前的显示屏,进行观察瞄准射击。

王:遥控武器站有什么特点呢?

方:遥控武器站按武器口径分为:轻型的有12.7毫米机枪加40毫米枪榴弹:中型的有25~0毫米机关炮:重型的有105毫米火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第一,观瞄装置是通过电视摄像仪获取目标信息,同时汇集多种传感器的数据(激光测距、定位、导航等),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显示在车炮长显示屏上,完成操控、瞄准、跟踪射击功能,系统具有昼夜全天候作战功能;第二。配有自动装弹机构;第三,火控武器系统能满足行进间射击的功能。

王:遥控武器站对车载的光电设备,比如瞄准、操控、电机、机电设备都有特殊的要求。那么,遥控武器站有哪些技术难点呢?

方:遥控武器站的技术难点有以下几点。第一,电视摄像传感器对目标实时进行图像采集和处理,要求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抗干扰能力强。第二,对目标的自动跟踪技术要求高。第三,采用指挥仪式火控,实现瞄线双向稳定,并使火线随动于瞄线,要求镜炮同步、漂移少、射击精度高。第四,要解决机枪、机关炮连续射击时,后坐力对射击精度的影响问题。第五,车内如何实现弹药补充。第六,如何实现应急工况条件的手动操控。第七,如何降低成本问题。第八,如何提高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

王:现在有很多国家采用轮式装甲车多于履带式装甲车,这两种车型各有什么优缺点?轮、履装甲车都适合什么情况使用呢?

方:目前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是,大于40吨的装甲车都采用履带式,一般的后勤支援车都采用轮式。但全重在30吨以下的车辆到底用轮式还是履带式还是一个模糊区域。

一般来说,6×6轮式车辆总重不大于20~22吨,8×8轮式车辆总重不大于27~30吨。当作战地域大于60%是越野地面时,选用履带车辆为好,而当作战地域大于60%是公路或土路时应选用轮式车辆。

轮式车辆一般比履带车辆体积大,高度高(一般要增大20%以上)。因为轮式车辆行动与传动部分占用的车内空间比履带式大。另外由于轮式车辆的重量

限制。所以防护能力较弱,因而同样战斗条件下,安全性能较差。但由于轮式车辆在公路与土路的机动性能好,所以特别适用于侦察指挥车辆、装甲输送车、后勤支援车、救护车,以及二线战斗车。特别是在当国家的边界地区必需用少数部队覆盖较大区域时,就必需配备足够数量的快速反应部队,轻型的轮式车辆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体积、重量、结构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轮式与履带式车辆的试验分析,一般车辆的研制、采购与使用费用是3:1:6,其中研制与采购费用中,轮式车辆为履带式车辆费用的40%-60%,而使用费用上,履带式车辆为轮式车辆的3倍。轮式装甲车单位功率可以比较低,一般是履带车辆的60%,燃油消耗率也低。比如两种车辆在相同的砂石路面行驶,履带式车辆100千米行驶的燃油消耗量,每吨车重7.2升,轮式车辆每吨车重2.5升。

保养的工作量方面,轮式比履带式车辆减少30%-50%。轮式车辆的平均故障间隔里程比履带式车辆大1倍,如美国“科曼多”轮式装甲车平均故障间隔里程为3540千米,而M113为1770千米。

在可靠性方面,轮式车辆发动机的修理间隔周期比履带式车辆长3~5倍,轮式车辆行动部分的修理间隔周期比履带式车辆长6~7倍。

越野能力方面,我们以德国“黄鼠狼”履带式装甲车与“野猫”轮式车进行比较。在沙质土壤地区,可通过性“黄鼠狼”达95%,“野猫”只有51%:越壕能力,“野猫”比“黄鼠狼”低30%:攀登垂直墙能力,“野猫”比“黄鼠狼”低40%。

在价格成本上,从1984年价格中可以看看几种车辆的成本价格。法国AMX-10RC轮式战车是77万美元,AMX-32履带式车为165万美元,AMX-40是178万美元。

王:履带式装甲车将如何克服缺点,更广泛地发展呢?

方:作为集火力、机动、防护于一身的综合战斗性能的武器,履带式车辆的作用功能没有别的车辆能够替代。美军的轮式战车“斯崔克”在伊拉克吃尽苦头(由于防护能力不足)就是证明。

由于车辆行动部分采用履带,其优点是地面单位压力低,越野性好。但带来的缺点是重量大(占整车的10%),寿命低,行动噪音大,油耗高,容易遭地雷破坏等等。解决履带的缺点,国外采取了一些方案。方案一,为提高轮式车的越野性能,在相邻两个车轮上围绕一个橡胶带。性能有所提高,但未得到推广使用。

方案二,瑞典正在开展挠性橡胶履带的研究,在履带车辆上用橡胶无链接取代金属履带,已经行驶了2000千米。该橡胶履带比钢履带轻550千克,行驶噪音减少6分贝,行驶阻力减少,油耗降低,寿命比金属履带提高了2倍。不足之处是更换损坏的履带困难,判断履带的损坏情况还存在问题。该方案已解决了橡胶履带的强度问题,进入了实用阶段,也许会发展成一个可行方案。

王:步兵战车的发动机以柴油机为主,还有什么新的形式吗?比如电驱动。

方:步兵战车的发动机最开始有采用汽油机的,后来都采用柴油机。柴油机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功率密度。另一种发展思路是混合动力,以电力为驱动能源,实现静音行驶,但最终的动力来源还是柴油发动机或者燃气轮机,只是把发动机的能源从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储备用于特殊的战斗状态来应用,不能像民用纯电动汽车一样采用充电续驶的方式。

我国的民用电动车发展较快,但军用车辆还处于研究阶段,轮式车和履带车还都没有一个很成功电动样车。

王:在发动机的布置上,前置和后置这两种布置各有什么特点呢?

方:动力舱前置还是后置,主要取决于车辆的用途。由于补充弹药容易、弹药储存数量大等优点,前置方案可以获得较大的战斗空间,乘员可以从后门快速上下车,特别适用于装甲人员输送车、指挥车、侦察车、救护车。但驾驶员的盲区大。从理论上讲,前置方案可增加乘员防护能力。

后置方案适用于歼击车辆,因为它可以实现武器前置,火线高度低,火炮俯角大,生存能力高一些,大口径火炮射击稳定性较好。用作抢救工程车时,重心布置比较好,驾驶员视场盲区小。

前置与后置的关键是部件必需实现模块化,要能做到基本部件不变或变化较少,部件结构应能满足前置与后置的需求。

王:铝合金材料的应用状况怎样?目前,车辆防护的发展动向如何?

方:铝合金材料国内已经采用,如炮塔体及车体的制造,也有用于复合装甲中的,像铝加陶瓷,或车外栅栏屏蔽。铝材与钢的比重为1:3,当装甲板用6~8毫米钢板做车体时,此时铝装甲板至少要15毫米厚才能保证车体的刚度强度,装甲重量只能减轻16%~38%,从整体车重的角度来说就相差不多了。但价格方面,铝材比钢材要贵得多,一般是2.8:1。

这是当前轻型装甲车辆的一个新的科研课题,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都在为此进行各种探讨一般的措施是:第一,提高装甲板的抗弹性能,如高硬度装甲钢,电磁装甲,披挂复合装甲板等;第二,为提高防护能力,采用隐身涂料或自适应迷彩;第三,发展主动防护及烟幕等。

王:再次感谢您为我刊读者解读装甲车问题。

推荐访问:事儿 访谈 装甲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