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林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该文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这一主题,按照“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以教学促就业”的思路,研究探讨了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研产”相结合教学体制的构建;提出理论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产学研教育网络、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并阐述了这四者问的关系及其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所产生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理论和实训教学体系;就业能力

林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包括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师资水平、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这些要素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林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林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和管理类专门人才、“双证”人才。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时要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因此,根据林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列改革。第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按照“必需、够用”的要求,改革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四,突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改革实训体系和实训内容;第五,构建“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培养学生综合的就业能力;第六,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新兴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快速增长等,都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改革现行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和突出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加大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起了新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有效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新的教学管理框架下,动力机制的建设内容涵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制度、工资分配激励制度、“双证书”学生培养制度、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双选制度、考教分离制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等;教学运行机制的建设内容涵盖了教学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理论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运行的日常管理、教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运行的协调管理和教学运行的监督管理等。

同时,依据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学院对实训教学、理论教学和产学研结合等工作实施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以激励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根据“按照社会需求设专业,按照能力要求培养人才”的原则,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开办了10多个高职专业,即林学、园林、园艺、生物技术、观赏园艺、木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贸易和会计等;并且依据行业或职业的能力要求,研究和制定了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几年来,学院探索建立了“121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包含3个子方案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1213”人才培养模式包括:“1条主线”,即坚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高技能人才特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且把这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个体系”并重,即坚持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并且要求2个体系都为技能和能力培养服务;“1个网络”,即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网络;“3种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课程教学方案、技能培养方案和综合能力培养方案3个子方案。

四、构建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

“学研产”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三方的互惠、双赢。因此,学院建立了有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我院教授参加的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学研产”结合工作。

“学研产”相结合,就教学单位来说,侧重点在“学”。“学研产”相结合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训教学、科技开发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目前,学院已建立了73个校外产学研教学基地和12个校内实训基地。

例如,建立的基础生物实验教学和研究中心,既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任务,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该中心现有教师5人,其中博士1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2名;还有实验技术人员3人,实验实训教师19人。目前,中心负责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物化学、遗传育种、植物组织培养、病理学、昆虫学等7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承担全院生物类专业学生的62项基本技能、42项必备技能和24项综合技能的实验实训任务;同时,主编或参编教材和其他著作2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2篇;现有在研项目共计17项,已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5项。

再如,建立的林木优良品种研究园,栽植了我院教授庞金喧等科研人员研究选育的石林刺槐、鲁榆、窄冠白杨、窄冠黑杨、窄冠黑青杨等优良林木品种。其中,“白杨派新无性系——窄冠白杨1、3、6号”于1992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窄冠黑杨、窄冠黑青杨的选育”于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年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该园的科研工作和林木良种生产与管理工作,其生产、管理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高。

“学研产”相结合,为在校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行业和企业开辟了窗口,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通过综合实习,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练毅力,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创新精神;二是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间的差距,从而明确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五、按照“必需、够用”的要求。改革理论课程体

系和教学内容

在高职教育中,安排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为实践服务、为培养能力服务。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传授“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提供能力培养所需的理论。因此,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基础理论课可以不按学科的完整性开设,但是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群)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并为实验、实训课的教学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

学院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确定了理论课程的设置方案,即“宽平台+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宽平台”是指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技能课程类、专业能力课程类4部分构成。“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多个职业所对应的“综合模块”,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以供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未来的社会需求自由地选择。“多方向”就是提供一个必修的主专业方向和几个选修的辅专业方向,以培养跨岗位、跨专业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人本位”是指课程的设置方案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例如,学院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的过程中,按照能力培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对原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按照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了国内第一部集理论教材、实训教材、电子教案、助教课件、助学课件、试题库、资源库等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开发了一套全新的以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综合实训与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了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培养。

六、按照突出培养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改革实训体系、内容和方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学院对实训体系、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设

学院建立了院级公共课实训教学中心、系(部)基础课实训教学中心、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等7个实验实训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训教学中心由原基础部、园林系、经管系的微机室组成,生物技术实训教学与研究中心由原来的植物、生理、微生物、昆虫、病理、组织培养、育种等实验室组成,基础课实训教学中心由原来的化学、物理、语音等实验室组成。此外,在林学系、园林系、园艺系、经济管理系设立了4个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的管理范围包括专业课实验室、温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

实训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实行竞争上岗;实验实训技术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任务实行教师竞课,动态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由学院负责组织,各项技能考核由各中心负责实施。

(二)实训指导方案的构建

在实训指导方案(见图2)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是关键。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因此,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进高校,下企业”等方式,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以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3年来,我院有计划地送出50名教师攻读学位或参加专业课培训学习,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8名、硕士学位的30名,送到其他高校深造的8名。同时,24名教师和1名专职实训技术人员通过了相关的高级职业技能鉴定;20名教师和8名专职实训技术人员通过了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

此外,学院还聘请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为兼职教师,以充实实训师资队伍。

2.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的院内实训基地非常健全,既有隶属于7个实训教学中心并由其直接管理的实验实训室26个,也有隶属于学院的树木园和实训苗圃,分别包括园林、装饰规划设计与模型室4个,林学、园艺、园林、花卉日光温室与智能温室10个,园林实训喷泉1个、园林盆景园1处,园林、林学实践教学圃2处,林木良种研究园1个,标本室8个。其中,树木园占地76亩,现栽培木本植物91科680余种,被称为“华北第一园”;实训苗圃占地260亩,每年接纳学生实训3615人次。目前,学院的院内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生物类专业实践课教学的要求。

例如,经过几代教师和历届学生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学院建成植物、树木、土壤、昆虫、病理、鸟兽、造林等7个颇具规模和水平的标本室,存藏标本74000余份,为实践教学和学生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实物。植物标本室始建于1952年,现藏有蜡叶标本150科、560属、1500多种,20000余份;苔鲜标本50科、135属、286种;液浸标本375种。其中,有我院教师发现的植物新种2个,新记录11个。该标本室经中国科学院认定,列入中国标本名录一书,命名代号为SDLS。

加强院外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学院也非常重视院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现有已签协议的药乡国家森林公园、东营市阳光园林有限公司等院外实训基地12处,以及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等较固定的院外实践教学点60余处,能完全满足学院学生校外实训任务的要求。

3.技能体系和实训课程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目标,学院建立起一套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培养制度,包括能力与技能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计划表、实训教学大纲、实训(验)项目单、实训(验)项目报告和实训(验)项目卡等一系列实训教学文件。

学院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一书多证”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书多证”,即“毕业证书+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职业资格证+其他技能证”。同时,在能力本位思想的指导下,明确了“宽实践平台+活技能模块+多技能方向+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设置方案。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40%-50%。实践教学设置方案与理论课程设置方案既相对应又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技能培训任务。

4.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计划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因此,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院积极联系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三级技能鉴定站,为

高职学生组织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已涵盖了林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园艺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园林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技术等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等。

例如,2005届627名毕业生中,通过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的有597人,占毕业生人数的94.6%。其中,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82人,占13.7%;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515人,占86.3%。

(三)实训方式的改革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学院采取了3种主要的实训方式。

一是循序渐进式。一年级以配合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为主,安排一定时数的认识性操作,使学生接触生产、认识生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二年级在安排实验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使其初步掌握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实现“能动手、会动手”的目标;三年级以实训为主,结合专业课程,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实际的生产技能。

二是综合式。按照职业或岗位群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以每个工序为环节安排工艺全流程的实验实训。学生通过整个工艺流程的实践,对将要从事的行业或岗位的能力要求有了较深的了解。

三是顶岗式。在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的实验实训后,直接安排学生在将来要从事的实际工作的岗位上见习实训。通过顶岗见习实训,学生转变角色,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身份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己的综合技能和素质,缩短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七、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及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

按照“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以教学促就业”的工作思路,学院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教育思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和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方式、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产学研教育网络与教学管理四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体系各自承担着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不同任务,理论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并指导实训教学和产学研合作工作;实训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并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教学管理体制是理论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体系正常运行的保障,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

近几年来,学院还承担了国家、省、校、院级教育研究课题20多项,如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建设课题,省级精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建设课题;省级教育研究课题“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120多篇,其中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获得学校管理创新奖2项。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林业 构建 培养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