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所表现的民族精神追求的现代意义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汉画像是中国汉代艺术家留传给后世的艺术佳作,其中蕴含丰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以及对当代艺术家来说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然而,现今更多的学者还是从汉画像本身的艺术层面进行探讨,较少有人对汉画像中所体现的极富汉代特色的民族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行研究。同时,在对汉画像中所体现的民族和工匠精神追求进行探讨过后,其是否具有现代意义,同样值得探讨。

关键词:汉画像   民族精神   工匠精神   现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0-0028-02

要了解气势恢宏的汉代历史,我们可以去读《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也可以去看如《汉武大帝》《母仪天下》《昭君出塞》等基于史实,又极富表演张力的经典大剧。但要想直观地了解汉代民众的精神追求,汉画像,当为不二之选。正如翦伯赞先生对汉画像的评价,汉画像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汉代画像的出土与研究,为我们回溯历史,找寻汉代民族精神追求提供了一个支点。

对于汉画像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戴延之的《西征记》,其中讲述了山东、南阳等地的石祠及画像。对于汉画像专门的学术研究要从北宋中期形成的金石学说起,南宋学者赵明诚在其所著的《金石录》中详细记录了山东嘉祥武氏祠堂中的画像。到了1786年,著名金石学家黄易着手对深埋地底的武氏祠堂画像石进行发掘。建国后,对汉画像的研究再次调整,从文物整理过渡到了深入的科学发掘阶段,将恢弘的汉代历史及汉代生活写照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所有人面前。[1]

本文将通过对汉画像内容所表现的象征世界,对汉代人民精神追求进行探讨,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到历史学、美学、艺术学、人文社会学等,从汉代艺术家在进行汉画像创作时特定的时代信仰、伦理习俗、生活习性入手,透过画像表面表现出的内容去剖析汉代人民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出相应汉代人民在精神层次的具体追求。同时,对汉画像的现代意义进行探索,以期能够增进大众对于汉画像艺术的认知度,使汉画像能够在当代重新焕光彩。

漢画像不仅具象地表现了汉代生活场景,同时还极具想象地将广大民众的精神追求赋予其中。就目前汉画像文物发掘状况而言,数以万计的汉画像石、像、砖上所表现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但在部分汉画像中,我们能够看到部分高频出现的题材,其中最为频繁的莫过于汉画像中的绝对崇拜对象——西王母。

西王母的形象最早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大宗师第六》中提及:“……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2]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在其所著的《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中提出:西王母信仰于西汉末东汉初的很短时间里迅速传播,并最终完成了从凶神向吉仙的转变,都是源于西汉末大规模的造仙运动。[3]

汉代人民通过西王母形象来表现自身的精神追求,首先表现在面对天灾无可奈何时祈求神明庇护之情,“关东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作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4]。汉代民众此时对于西王母所表现出的精神追求,是渴求风调雨顺,诸事顺遂。在展现给人们一个神奇浪漫的世界的同时,也是将当时人们对于神仙的崇拜,对于长生的渴望跃然纸上。

那么为什么汉代社会中会盛行起这股追求长生的精神追求呢?这般渴望成仙的风气的源头是战国时期的神仙鬼怪之说,到了汉初之时,道教宣扬人是可以长生不老,死后可以羽化登仙。其中对于长生的追求,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盛行,在进入到东汉王朝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西王母为代表的神仙人物,以及以昆仑仙境为代表的仙界,是当时群众对于神仙之道的浪漫主义思想的创意表现。

在发掘出的汉画像中,除去以当时人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为题材的内容外,还有一类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汉画像,其中有描绘墓主人在世时奢靡的生活场景,还有对当时农耕文化、饮食习俗及具体事件的描述。以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表现内容为例,其汉画像表现了丰富的男耕女织、捕鱼打猎等内容。从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汉代的经济在休养生息的中央政策下得到了空前发展。人民的主食渐渐以稻、麦等为主,肉类以牛、马、猪为主,这也就是能够在汉画像中能够经常看到疱厨题材的缘由,对汉代充裕的环境与当时的饮食结构进行了刻画。汉代人民生活相对富裕,不再过多忧虑于食不果腹,使汉代艺术家有精力去选择更为宽泛的素材去进行汉画像的创作,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精神创作的追求。

在画像内容之外,同样要注意的是为什么在汉代这一时期,“画像”这一记录与创作形式会飞速发展呢?这与汉代中央政府相关规定有密切关系。汉代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手工业,并且根据不同的手工业门类设置了不同的官位进行专业化管理,这部分官员甚至还建立了相当健全的质量监管体制,并有着一套互相监督管理的条例,为当时飞速发展的手工业及工艺技术提供了系统的管理。在这样中央支持的管理体制下,汉代的工匠形成了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后世效仿,这也是汉画像在内容表现之外的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的表现。

汉画像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与艺术产物,有着无与伦比的研究优势和多重的研究价值,其中所表现出的汉代人文特色及当时人民的精神追求,极富感染力地再现了“中国整个帝国时代的楷模”——汉代[5]。汉代画像艺术中所蕴含的艺术手法与其中的精神体现,并不会仅仅埋没于历史的尘土中,同样能够在当代增强大众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方面,我们看到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举办周期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的《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两枚纪念邮票中,其中一枚“北京天坛祈年殿”中运用到了南阳汉画像中武士的形象。同样在四年之后北京奥运会时,为大众所熟知的奥运会徽“中国印”一经亮相,就有人将其与汉画像中舞动着长袖的舞女形象联系起来,并在圈内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讨论。

可以看到,汉画像艺术在经历过岁月的洗涤过后,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与时代接轨,这得益于当代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与弘扬。在西方艺术文化大举“入侵”的时代,部分人“淹没于世界当代华语喧哗中,泯灭了自己的声音”,汉画像作为汉代流传而来的艺术形式,表现着最为淳朴的民族精神追求,為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及发扬提供了充足的艺术创作灵感。

上文提到的汉画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充分表现了汉画像中极具张力和生命力的夸张形式,这直接反映了汉代人民豪迈进取与乐观浪漫并重的社会精神,鲁迅先生就这样点评过汉代:“汉唐虽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6]这股阳刚之气在汉画像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对这一方面的发掘,对于振奋国民精气神,推动民族魄力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画像有过属于它自己的辉煌年代,在尘封于地底多年以后,为当代艺术家发掘其内涵与精神,诸多与汉画像艺术有着密切联系的设计令人大为赞叹,汉画像也在向人们宣示着汉代人民的精神追求。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指出:“其(指汉画像)艺术的气概与魅力,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那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法则与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求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高丹.汉画像的背后的深刻寄托[DB/OL].澎湃新闻,2018-04-13.

[2][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M].

[3]信立祥.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D].东京:同成社,1996.

[4][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许旭丹.汉大赋新论[J].作家,2007,(14).

[6]鲁迅.看镜有感[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6.

推荐访问:民族精神 追求 意义 表现 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