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8篇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8篇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学科融合下的作文教学基本路径和实施  策略  【摘要】学科融合作文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基于儿童学习作文的立场,优化作文教学方式,体现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8篇

篇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学科融合下的作文教学基本路径和实施

  策略

  【摘要】学科融合作文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基于儿童学习作文的立场,优化作文教学方式,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教育特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探索作文教学的出路,提出跨学科写作的路径和策略:以体验为核心,抓住融合点,形成合作线,生成训练场,共造新生态;基于学科典型学习方式,从能力训练入手,强化表达,对接生活,搭好平台。

  【关键词】学科融合作文基本路径实施策略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应付考试、内容虚假、模式单一、观念陈旧、远离学生生活等五大弊端,这些弊端制约着作文教学改革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在新时代,教育的“新体验论”所倡导的体验本体观、生活世界观、生命样态观、生态智慧观等思想理论基础,对于作文教学改革,探索学科典型学习方式,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1这为我们实施学科融合作文教学和跨学科整合教学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学科融合是对分学科课程的一种解构、重组和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渗透各学科整合课程的建构。是整合课程的一种方式,“整合课程”是教育新时代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和实践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样态。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提倡作文教学和训练可以和各学科教之间建立联系。比如美术、科学、体育、音乐、数学等学科中,都蕴含着许多的作文教学资源和素材,它们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构成了目前学生生活经历的大部分。“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

  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2因此,让所有的学科教师都适当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形成作文教学的整合力量,既适应本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爱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又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作文和学科课程的融合不仅必要,而且是大势所趋。如何把作文教学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构建学科教学和作文教学双赢的局面呢?笔者探索了学科融合下的作文教学基本路径和实施策略。

  一、学科融合下的作文教学基本路径

  (一)着眼学科生活,找到融合点

  学科融合作文教学,首先要从各学科实际教学出发,从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出发,找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钟传祎在《作文与学科课程整合初探》一文中指出:“作文训练有它自身的规律,学科教学也有它自身的体系,不同的学段,作文训练的内容、方法都有差别,学科教学的方式、要求、内容也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科教学内容都适合作文训练点,都适合成为学生的作文内容,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确定作文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要从自然、美术、体育、音乐等教材中筛选出适合作文训练的内容。立足于学科教学与作文的共同点,确定作文教学的训练内容。”3例如:《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是“观察与发现”人文主题下的习作训练。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训练点和目标,这在各科的教学中都应贯彻始终。尤其是科学课,涉及实验、动物、植物、天气、食物、岩石等观察,课堂上的小实验很多,为作文训练不仅提供了能力准备,同时也提供了素材和情景。科学、数学中的观察训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景、物,观察课堂上的情景,以此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各学科的学习。

  (二)凸显能力训练,形成合作线

  学科融合作文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科教学和作文教学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各学科教学本来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维也有其特定的学科专业性。但所有的教育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科老师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创设真实的情景,营造交流表达的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记录、表达、交流、总结自己在学科课堂上经历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时候,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方法;同时还可以训练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习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对学科教师的培训,让学科老师学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用完整、顺畅的语言清楚地说出本学科学习活动是怎样开展的,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后也将会沉淀为本学科的文化理解和审美传承。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我设计的一本书》,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封面,了解并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制作一本书的封面。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各种各样的书的封面,了解书的基本特点和特色,然后根据要求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围绕着这次美术学科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我设计的一本书,说清楚自己设计的思路,制作的过程和最后的效果等,还可以说说在设计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困难等,通过完整地叙述整个美术课堂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审美,即提高了美术学科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语文口语表达能力。

  (三)丰富学习情境,创意训练场

  1989年,约翰·S.布朗、艾伦·柯林斯与保罗·杜吉德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着的。情境认知已经成为促进学校知识向真实生活世界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它包括真实的写作场景、真实的写作目的和读者、真实的写作材料、真实的问题等。具体分为三类即自然生活情境、物理情境和文化实践情境。作文教学和语言交流表达都需要老师创设真实的情景。统编教材三年上册五单元的习作是《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我们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因此,我们思考,这是习作教学与科学学科进行融合的很好的一个融合点,于是我们尝试整合研究,通过将语文思维与科学实践的结合,科学老师在科学课和我们的校本课程《生活大课堂》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记录,学生做了很多自然笔记;习作课上,语文老师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很好地完成了此单元的习作教学要求。又如《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以科学课上的小实验为真实情景,训练学生借助图表和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清实验的过程,还要求写写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有趣的发现。这样,让语文与科学互为载体、互为支撑、互为平台,为学生的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训练场,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了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

  (四)卷入项目学习,建构课程群

  学生在学科教学中都有观察和表达的欲望,都希望把自己的观察、体验、收获告诉同伴,借助观察和表达,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学习生态,让学生学进去,说出来,写明白。语文老师和学科老师达成共识和默契,用生活、观察和表达来构建教学生态:学科老师,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及时、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让他们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满足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需求。语文老师趁热打铁,发现表达素材,进一步优化和深化表达的场景。例如:“神奇的土豆”主题式学习项目,首先,学生展开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小学生们特别喜欢吃土豆。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了“神奇的土豆”主题式课程群,构建了“土豆文化”“土豆数字世界”“土豆栽培”“土豆饮食美学”等六个学习模块。教师布置任务,“土豆种植”组的学生让亲手播种土豆,观察土豆发芽的过程,同学每天同一时间给豆子的成长拍摄一张照片,以此获得真实的土豆生长数据,制作成土豆成长影集,举办土豆成长报告会;“土豆历史文化”组的学生去搜集了解关于土豆的历史、文化,并整理好资料;“土豆饮食美学”组用土豆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美食……最后,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学习,教师或者同伴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地方,再解答、交流应当注意的问题,这样的交流互动非常真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地锻炼。

  二、学科融合中的作文教学策略

  结合学科教学,从学科融合点入手,构建表达新生态,从而实现学科融合,为作文教改提供新路径。在这种融合中,还需要讲究策略。

  (一)携手学科教师,注重能力训练

  不管是学科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关注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是融合的基础,也是共同的愿景。作文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其中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写好作文更要从观察入手。例如,对于观察力的培养,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关注观察力的培养,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观察,任何学科的学习也在培养着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课需要学生的仔细观察,每一次实验,每一样制作,越精细越能发现其中不同的科学现象和奥秘;美术课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每一次绘画、设计,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想象和创造。围绕着观察力,学科教师形成共识,相互配合和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形成合力,确保观察训练落到实处,为学科融合奠定基础。

  (二)达成整合共识,规范表达训练

  学科融合作文教学,需要所有学科的老师达成整合的共识,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方式来施教,教师对自己学科要有新的认识、解析和重构,除了关注本学科的知识和素养培养,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前面介绍到的“神奇的土豆”主题整合项目学习,是我校师生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聚焦“健康生活”核心素养要求,开展跨学科的整合学习。各学科教学都需要引导学生用完整、顺畅、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进行研究学习的汇报,回答老师和同伴提出的问题,把学习所见、所得、所想清楚地表达出来。学习活动开展中,我做了些什么,我发现了什么?其他同学又做了什么?老师说了什么?他是怎么和我们交流的,这样去思考、总结、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学科的学校效果和学习效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大胆自由地畅所欲言。在习作课上,语文老师同样让学生多想多说,想清楚,说明白,写也就顺理成章。

  (三)强化融合理念,对接现实生活

  课堂教学应该亲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更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无论是语文课、数学课、科学课、美术课都应该真正亲近自然、亲近经验、亲近生活。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例如作文与数学结合,根据“我学会了认识分数”一课的学习内容写作文。作文内容涉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遇到的困难、知识的体验等诸多问题。作文涉及的内容多,学生往往就会困惑,不知道怎样安排内容与结构。利用思维导图,可以筛选内容、安排思路、提示细节。下面的思维导图从谁教的,怎么教的,我怎么学的,我的收获四个方面清晰地设计了作文的内容和思路,第一部分谁教的,第三部分我怎么学的分别提示了外貌描写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这样绘制思维导图,就把纷乱的写作内容和凌乱的思路秩序化,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突出学科特点,实施有效评价

  学科融合中的作文教学如何实施有效评价,将直接影响到融合的效度和深度。作为学科老师,其在课堂上的学科表达或者学科写作训练,应该从学习知识的掌握及能力训练的有效出发,关注知识表述的正确和科学,关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和素养形成。作为语文老师,从写作的角度开展学科融合,是学科融合的主角,其对作文的关注和评价,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表达力和思维力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表达习惯,不断提高思维、表达水平。例如:我们在上《我做了一项小实验》采用了以下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评价指数

  1、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2、用上表示“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

  3、写出自己的心情变化或者有趣的发现

  这张量表有三个好处,一是定位,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的实际写作水平;二是定向,使学生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努力;三是定级,可以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通过这张量表,我们做到教学评改合一,不仅目标精准,还能及时反馈,及时修改,利于学生语文和科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A作文自制叶脉书签最近,我做过一次有趣的科学小实验,那就是自己动手制作叶脉书签。做这个实验,首先要选择一片叶脉清晰和完整的树叶,还要准备好不锈钢锅、小苏打、牙刷、纸巾、一本厚书、颜色笔等工具。实验的第一步:先在不锈钢锅内倒入少量清水,再加入约5O克小苏打,不断搅拌使小苏打溶解,最后把树叶完全浸泡在溶液中。第二步:开小火煮上30分钟,叶肉会慢慢地从浅绿色变成了深绿色,直到变得软软的、烂烂的。第三步:轻轻地捞出叶片,把它平放在水槽中,在细小的水流下,用牙刷小心翼翼地冲刷,让叶肉脱离,显露出纤细的叶脉。第四步:把刷好的叶脉,放在吸水纸上吸干水

  分,完成后,夹在厚书里12小时以上,这样才能压平定型。第五步:可以给叶脉涂上你喜欢的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样精美的叶脉书签就大功告成啦!

  通过实验,我知道了小苏打溶液是碱性的,温度升高时叶肉的溶解速度会加快,知道了叶脉好像一根根毛细血管,为叶片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还知道了制作时也有一个难点,就是冲刷时很容易把叶脉刷破,我反复试验过很多次才成功的,所以一定要耐心细致。

  同学们,叶脉书签的制作是不是很有趣?来吧!你也动手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书签吧。

  学生B作文

  会游泳的鸡蛋

  最近,我在书上读到了一篇名为《死海》的文章,书中介绍说死海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在这样的水中,鱼儿和其他生物都难以生存,甚至连岸边也没有植物生长,所以人们称它为死海。由于死海中盐分高,浮力大,人们在死海中能够轻松畅游,连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都能漂浮起来。那么,是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在死海中浮起来呢?我合上书,突然想到了一个实验“鸡蛋浮起来”。

  我立刻动身,在电脑上查找到了这个实验需要用到的东西: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根搅拌棒、一袋食盐,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角”——鸡蛋。我半信半疑地准备好,心里想着要开始实验了,未知的答案就要由我亲自揭晓,我立马又变得兴奋起来。

  首先,我在玻璃杯里盛了大半杯的清水,接着再把鸡蛋轻轻地投入水中,玻璃杯中发出“噗通”的一声。我再在袋子里抓了一小撮食盐洒进水里,我观察水中的鸡蛋,发现它一点动静也没有,我按照实验的步骤用搅拌棒在水中搅拌,鸡蛋只是随着水流转了几个圈,仍然没有要浮上来的意思。我一边纳闷一边又往水中倒了一些食盐,继续搅拌,可是鸡蛋转了几个圈后又得意地躺在没有完全溶解的食盐上面,像一个正在沙滩上晒太阳的胖娃娃。“真讨厌”!我有点着急了,

  外婆还在旁边等着看实验结果呢,难道就这样失败了吗?书中讲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吗?是鸡蛋坏了吗?还是这袋食盐过期了呢?

  我想了想,垂头丧气地准备放弃时,脑子里突然又多了一个想法,哦!死海里的盐分浓度非常的高,是不是我放的食盐还不够呢?于是我拎起食盐袋子使劲往水里倒,透明的水逐渐变得浑浊起来,我搅拌了几下,奇迹发生了!鸡蛋晃晃悠悠地浮上水面来啦!像是在向我认输一样。

  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叫道:“呀!鸡蛋浮起来了,外婆快来看呀,我成功了,书上说的果然是真的!”外婆开心地对我笑了。

  通过本次的习作课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写作不仅仅是作文课上的练习,还应该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如通过语文学科老师在用词遣句和语言表达方面的指导,孩子们能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地把实验的过程说清楚。所以,语文老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写作成为学校中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其他课程的教师也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清楚本学科的思维逻辑和学习过程,让写作成为跨学科学习的学习工具。

  当前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课程整合”,倡导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学科融合作文以学科整合为核心,站在儿童作文学习的立场,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优化了作文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教育特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3]钟传祎.作文与学科课程整合初探[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04):4850.[4]迟耀良.小学科学课与作文课融合的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Z1):2830.

  个人简介:

  钟敏(1971年2月14日),女,汉族,高级教师,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南岸区学科带头人。曾荣获重庆市优秀德育工作者,重庆市“领雁工程”先进个人,南岸区先进工作者,南岸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改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所承担十余项课题荣获国家、市区级教学成果奖项;20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等核心期刊。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学校管理。

  李辉(1984年12月23日),女,汉族,中小学一级教师。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康恒小学教导主任,重庆市南岸区骨干教师,南岸区首批“拔尖教师”培养对象,南岸区优秀大队辅导员,南岸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课例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习作猫和老鼠》三年级上册《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收录在中国教师研修网,曾获“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置换脱产培训现场课赛课一等奖、重庆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南岸区表达课一等奖、多次在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多次主研国家课题、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和市级刊物发表。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教研培训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3钟传祎.作文与学科课程整合初探[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04):48-50.

  

  

篇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小学数学低年段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

  索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组织跨学科的融合教育学已经成为小学阶段很多教师都在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一名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师来说,组织类似的活动有利于创新数学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低年段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问题展开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前言: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适应小学生活,在很多方面都会遇到障碍,尤其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听讲注意力、计算能力、学习效率等问题都困扰着许多一线教师。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展开有效的教育探索,笔者发现,学科融合或许会成为新的有效教学思路。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借助多媒体设备展开信息化的数学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数学课堂上的常见教学方式。

  例如:讲解“认识从0到9”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填空小游戏,首先,多媒体上呈现一筐苹果,教师利用鼠标在筐子里拖拽出五个苹果,邀请学生上讲台前来,在多媒体上写下这些苹果的数量。学生只需要在指定位置写一个数字“5”即可。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新颖,学生就像玩游戏一样,就认识了十个数字。初步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同桌二人到讲台前来配合完成游戏活动,比如,一名学生将苹果拖曳出来,另一名学生写

  下这些苹果的数量,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知识,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结合。

  另外,根据教学知识的不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办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教学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法为学生播放加法法则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系统学习观看过一遍以后,学生脑中会留有一些印象,此时,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学生会感觉既有乐趣又有效果。

  二、语文学科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小学阶段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往往不是数学题目本身的难度,而是学生读不懂数学题的题一,尤其是在处理很多应用题的时候,学生由于语文理解水平有限,所以做题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困难。教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故意引入一些题干较长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分析,比如“老张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去年,老张大爷用这块菜地种植南瓜,丰收的时候卖了1200元。而今年,老张大爷决定利用这块菜地种植两种农作物,一半种植南瓜,另外一半种植豆角已知老张大爷今年的南瓜能够卖600元,豆角能够卖300元,请你计算一下老张大爷今年的收入和去年的收入相比,哪一年更多?”这道问题的计算步骤非常简单,但难点在于理解题意,有些学生好不容易将问题读懂了,也计算对了,但最后一步忘记了比较结果的大小,导致学生得出的答案是900,而正确答案是“老张大爷去年的收入更多”。二者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读懂题意是保证数学成绩的第一要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勾画法,先将这道问题的设问圈出来,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然后一步步分析题一题干中给出了很多条件,而真正有用的,其实只有1200,600和300这三个数字,读题的时候放慢速度,优先把握题目主旨,在此基础上完成作答,一般就不会出错。在引导学生读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思想政治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小学阶段,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建立在一定情境之下的,当数学知识和情境相结合的时候,数学问题也就变活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会相应降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数学问题的具体情景,渗透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是学科融合的又一项新探索。

  例如:在讲解数学题的时候,教师遇到这样一道问题:“某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景点购票时要统计各个班级的总人数,小明班里有25名同学参加春游,隔壁班有35名同学参加春游,请你算一算,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春游?”要解答这道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学生只需要教两个班级的人数加到一起,用数学思维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不过,讲解这道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依托情境进行拓展,延伸式的提问,比如在景区里有一块标志牌,上面写着“随地吐痰,罚款50”,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果小明班里有两名同学随地吐痰,这个时候应该罚多少钱呢?问题本身难度较小,但结合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外出旅行的时候要时刻记着自己的公民责任感,不要随地吐痰或者丢弃垃圾等,更不要随便在景点的标志性建筑上乱写乱画,文明旅游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用数学问题引入道德与法治的有关知识点,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道德水平。

  总结:

  现阶段,教育的本质已经由知识的积累转向创意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学数学应打破学科课程边界,使学科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关联。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在真实情境之中实施多元化交互式教学,培养出具备探究精神、批判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萍.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6):5152.

  [2]林秀丽.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0(Z1):27-29.

  

  

篇三: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几点思考

  对于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微课、慕课、智慧教育等一系列的概念大家都有所耳闻,而这些所有新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做能更好的教育。那么,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再教育中,这些东西实际都只是工具而已,不是工具的本身直接促进教育而应该是选择用好工具来促进教育。所以在实际融合中,要尊重教育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融合。1、从教学目标上来说,我们任何一节课都有其三维目标,而这个三维目标应该课程设置本来做好的,我们借助于工具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获取与该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的同时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确立其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信息素养,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利用信息设备来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2、从教学手段与策略上来说,我们不是一味追求技术的奢华和时髦,追求地永远都应是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目标是以课程为本,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围绕教学目标决定是否采用、采用多少、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教与学活动,使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3、从教学主体上来说,我们的每一节课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而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认真权衡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动、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问题驱动与系统学习、教师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与互动讲述、情景学习与抽象思维、交流共享与个体思维训练等,我们该想想那些真正是对自己教学有促进作用的。作为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而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摸索多借鉴,在不断学习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科自己所在地区自己学校实际的融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融合,实现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篇四: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陈小山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9期

  [摘要]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其他学科,就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策略和实施方式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策略方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9-0062-02

  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進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

  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計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如矿物质的化学特性、CaCO3+CO2+H2O=Ca+2HCO3,SO2+H2O?圳H2SO3等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学生理解地质地貌特征、岩溶地貌形成、酸雨形成等地理学科的知识有极大帮助。

  生物是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必然会受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制约,反过来生物又会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形成和发展、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呈现出地域性和整体性特点。生物学科里所涉及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链、生物圈层、自然带、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也有相当的重合度。因此,教学活动中做好两门学科的融合教学安排,可以让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编辑郭小琴

  

  

篇五: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如何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文章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大课程的教育观念既要重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摒弃学科本位主义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

  教师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如何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_数学论文

  【文章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大课程”的教育观念,既要重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摒弃学科本位主义,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而数学的学习也不是孤立的,是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我们教学时要抓住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同时也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关键字】数学学科融合有效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跨界、融合将成为教学新常态。而数学的学习也不是孤立的,是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一、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创设情境。数学不仅是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将其他学科中的资源运用到数学中,不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教学时要利用学科间的联系点,及时抓住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时,我结合本校的特色——戏曲特色校。用传统文化脸谱来引入教学。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的美感,然后课件出示,并解释,这些作品在数学家的眼中,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由此展开联想,从而引出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情景创设,既生动有趣,又加强了数学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在学习《平均数》时,先设计了投篮比赛:一分钟投篮。小明:第一次5个、第2次5个、第3次5个;小刚:第一次3个、第2次7个、第3次2个;他们俩谁的水平更好,更稳定呢?打破学科界限,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促进数学学习的同时,也突出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年级学习《神奇七巧板》时,我通过几种图案的组合分解,使学生明白,一个无论怎么复杂的图形,通过思考,可以拆分成为几个简单的图形;相反,几个简单的图形也可以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拼成一个美观的图案。比如,同学们自己用七巧板摆成小船、房子等漂亮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在二年级学习完统计这部分知识后,我让学生课外调查学校路口的车流量,并制成统计表,然后根据统计表来分析,哪个时间段车流量最大,那个时间段车流量最少,编写安全小报,给家长和其他年级学生一些安全小建议等。三、充分整合信息技术的资源。1.充分利用计算机,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而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数学的学习。如让学生了解圆周率、闰年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可整合学生信息技术课的网上查找、筛选、应用等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乐学”落到实处。例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花时较多。而利用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等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抽离出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依次进行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得出圆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将数学与多学科融合,有利于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挖掘有效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

  

  

篇六: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融

  合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于其他时期的教学在课堂活动方面的要求更高,在进行小学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的课堂活动应该更具吸引力,同时也应该保证活动能够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进一步融合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得以提升并更好地融入课堂,所以加深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融合研究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下,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优化改革,其中,小学进行教学改革应该重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由于小学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阶段,所以,在该时期对其进行的教育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方讲台和书本知识,而应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立体、直观地观察和接触,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行业发展阶段,小学教学在理念方式等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些提升,在众多的教育教学优化改进方式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促使小学学科教学实现的进步最大,但是即便如此,在实际的教学教学工作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情况也依旧存在一些漏洞,在课堂上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通常仅仅就教材现有的活动要求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材的限制,这样一来,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促进

  作用就无法有效发挥出来,课堂质量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课堂当中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过于“书面化”,仅能贴合课本知识而与实际生活脱节,使得学生在活动中难以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总的来说,现阶段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工作还有待进步加强。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综合实践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的教学优化改革工作中,教师应该谨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要求,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和学科教学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在活动和学习时能够得到足够的锻炼,关于实践活动设计,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参与度和体验感进行教学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力得以提高,此外,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严格把握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做到不越界和不强势,避免“一言堂”,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保证课堂内容丰富、课堂形式多样、课堂教学优质的重要原则,从教学效果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课堂能够更好地包容综合实践活动,使其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在开放性原则支持下进行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融合工作效率更高,在该原则下,教学和实践都能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和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开放性原则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而要实现开放性原则的落实,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家长、社会等其他群体也需要贡献力量促进教学改进,学校结合教学需求建设完善的中和学习课程体系;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在亲子时间带领孩子进行生活实践;社会发挥教育作用,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融入生活。

  (三)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所在就是实践,因此,在进行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融合时要注意保持活动的实践性。小学教师在坚持实践性原则的过程中需要从了解学生情况方面入手,通过对学生生活进行了解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和课堂规划,教师应该秉持着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进行课堂设计,进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良好融合和有效落实,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发展动力。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注重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动力,其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融合方面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更是十分关键。从学生角度来看,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具活力,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在进行活动时会主动地进行探索,对相关事务进行研究,从而在活动中得到守护;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可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能够使教师的学科教学更顺利、高效,由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实际工作质量都有所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融合工作也会更加完善。综上,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优化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实践活动的合理设计和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科学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的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资源整合,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育资源质量和教学材料内容的水平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工作效率,因此,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加入其他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拓展教材范围,提高学生学习广度,当然,教师也需要保证教学资源优质、可用、有教学价值,同时,也要注意保证为学生添加的学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主题相符,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将会更加全面完善,活动内容会更加丰富,而学科教学内容的质量也会有此得以提升。就实际教学工作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时要注意结合教学需求和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资源选取,同时也需要对资

  源质量进行审核,确保教学资源合理、贴题、丰富,进而为学生能力提升和活动与教学融合提供动力。

  (三)注重课内课外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小学阶段进行的学科教学种类相对较多,其中不同的学科在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科的课堂教学能够涵盖知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拓展活动空间的学科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时不但应该保证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方式多样、实践活动顺利展开,而且还应该结合教育需求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教师需要在课上教学工作完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进行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活动、社会活动来丰富实践的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

  结语

  通过上文内容不难看出,在进行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进行充分融合是重要的教学优化手段,在实际改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高效的融合方式,使活动和课堂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在二者的和谐运行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时,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在确定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原则规范进行活动和教学的融合工作,通过采取积极有效且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沈心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分析[J].好家长,2020(84):41-42.

  [2]崔洪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J].智力,2020(05):34-35.

  [3]李冬华.紧贴生活挖掘资源学科融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谈[J].考试周刊,2018(70):30.

  项目基金

  本文系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项目(2019年度)《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厚土乡心”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课题批准号:3706011)研究成果。

  

  

篇七: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前言:合肥市长岗小学2009年3月被评为肥西县“农远工程”示范学校,2011年7月获“合肥市有效课题---‘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先进集体,2009年4月学校申报立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于2013年12月顺利结题,该课题研究的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同时,2011年12月,我校课题组又承担了省级课题《农村偏远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该课题已有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校在与课题研讨的过程中,2011年又申报了市级“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学校,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进程,融合与特色创建同步实施,齐头并进,师生教研成果丰硕,多篇论文和作品获省、市级等次,2014年10月,通过市级验收,批准我校为合肥市“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学校。当前,我校积极做好特色学校的延伸和拓展工作,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品牌+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是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资源当今,微博、微信、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技术、云计算、云平台、云课堂等,接踵而至,应接不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它应用于课程教学,经历了辅助教学、辅助学习、再到与学科的整合,而今发展到融合,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面对深度融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探索,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情境,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变革课堂教学结构,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一、深度融合的实践白板,功能全面而强大。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定期地对教师实行系统化的定性的技术培训,掌握应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用了拉幕、探照灯、魔术笔、放大、缩小、克隆、拍照、擦除等等功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加了学生视觉效果,唤醒了学生好奇心,联系了学生生活经验,产生了师生互动欲望,培养了学生创新水平。

  2、依托360云盘,开发微课资源微课资源容量小,方便教师掌握和操作。所以我们尝试利用360云盘的共享功能,建立全校资源共享群——长岗小学教师阵地;利用360云盘的文件分享功能,轻松实现了局部青年教师从“云端”为学生提供的一些微课资源。有条件的家庭能够利用移动或者固定网络终端下载微课资源让孩子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遨游,学习不受任何限制,还能够根据知识掌握情况有主次地获取知识,表达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3、实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的互补和延伸。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主要利用大教研组去尝试智慧课堂的研究课,积极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信息资源:出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目录。让有条件的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自主学习,把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精选汇总,发布到讨论群组中,或回到课堂上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实现了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4、建立课例研修平台聚焦课堂,始终是我们课例研修的主阵地。在展开例研修活动中,我们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研修团队,特别重视团队磨课。我们的磨课,第一步是看课例教学设计中信息化融合的水准,第二步是对课例中信息化融合的深度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是研修团队各成员对课例的观课评课再度探讨,互议融合水准,直至团队自己认为满意为止。5、实践QQ群网络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络:学校QQ群、班主任QQ群、大教研组QQ群、学校主题网站和博客,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在空间中展开教学,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通过协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助,实践师生共同参与的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协作资源中心,让网络进入课堂,实现交互式的教与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完全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二、深度融合的思考1、教师素养发展的步伐教师的素养涵盖面是多方面的,就信息素养来说,它是一种高级的

  认知技能。我们如何有机地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是我们在未来教学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一项基本生存水平。所以,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熟悉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它要求:

  第一、是对全体教师实行分层次培训。学会使用校园网络、基本的Powerpoint、Authorware等动画制作、初步编辑多媒体课件、能在网络环境下查询、阅览、交流和展开教学活动,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

  第二、是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尽可能多的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

  第三、是多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件展示和评比。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平台,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展开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探究性课件评比。

  2、课题研究参与度每个学校都会有不同级别、不同主题的研究课题。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抓好各类课题研究方法培训与行动研究的落实,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促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程,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助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3、教育科研的前沿的深入教育的前沿就是教育所注重的热点,有着巨大的潜在研究价值。我们要站在教育科研前沿阵地,拓展科研空间,对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开阔视野,像云课堂、微课程、翻转课堂、慕课、一对一和混合式学习等等,都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理解和研究的课题。同时,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但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教育科研必须积极汲取和借鉴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增强多学科、多方法的探讨。要相信,未来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教师积极地教、师生共同在互动中成长的课堂,“以人为本”是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对“人的注重”必定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三、深度融合的创新

  1、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的板书、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水平,提升了教学效益。

  2、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路、创新水平和促动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了能够充分表达学生认知发展的主体性教学结构。

  3、合理利用了有效资源。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动态地、形象地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这种交互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快速灵活地获取知识信息。

  4、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培训+平台+应用”的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应。多位教师在市、区组织的各种研究课、优质课等教学活动评比中获奖。同时我们还编写了一整套低、中、高年级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现在我校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工程已处于一个深度融合的规范化的发展态势。

  总之,我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学观点,改进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创新水平,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建设进程,提升了我们的办学品质。

  2015、9、13

  

  

篇八: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关于学科融合的想法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老师们对学科融合在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教学上,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

  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潜质,并在自身学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当然,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1.学科融合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

  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也不计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地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体现为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一切知识都来得悄无声息、不留痕迹,但又恰到好处,都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道是“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推荐访问: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学科 融合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