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完整文档)

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呼兰送教下乡讲座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重要时期,幼儿能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供大家参考。

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呼兰送教下乡讲座

  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重要时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合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那么如何从身心发展的很多方面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我园在区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展开了幼小衔接的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我们体验到幼小衔接不但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家长、社区、小学和幼儿园一起创设的一种互动的协作。所以,我们找准切入点,实行了探索与尝试,下面就将我们的具体做法和大家实行交流。

  为了保障幼小衔接的科学、有序,在课程管理上我们实行了相对应的局部调整与增强,加重衔接的课程内容,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与任务,促动衔接工作的系列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一)作息时间逐渐向小学靠拢,减缓幼小衔接坡度

  为了使幼儿能适合小学的作息制度,我们适当调整课程安排,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增加学习活动时间比例,适度减少游戏、生活活动时间。

  一是延长集体活动时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25-30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40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幼儿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

  二是增加集体活动的次数

  在幼儿园,幼儿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上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了重大变化,游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最适合儿童发展特点的活动。小学每天要安排5-6节课,而幼儿园每天的集体教学1-2节。为了减缓这个坡度,我们合理增加集体活动次数,5月份开始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周10次;6月份每天上午2次,下午1次,每周15次。

  三是设置课间十分钟活动

  在大班下学期,我们在集体活动之间增加了课间十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并引导幼儿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比如课间要先解决入厕、喝水等问题,然后能够玩一些安静的游戏,不实行剧烈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交流经验,观看多媒体课件,总结出合理调整课间活动量和活动内容的方法,最终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尝试无玩具课间活动。为了协助幼儿在无玩具的情况下能有序、安全地实行课间活动,我们引入多种徒手游戏,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如,猜拳跳步、老鼠钻洞等有趣的民间游戏,鼓励幼儿收集徒手游戏,如绕圈接力、老鹰捉小鸡、系手绢、跨步比赛等,使幼儿在没有玩具的课间活动中也能依靠各种游戏玩得尽兴。同时拓展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打破现有的班级活动场地的界限,确定了平行班统一课间活动的方案.即每周安排三天,各班幼儿均可在操场上实行课间活动,教师分块管理。

  四是缩短午睡时间

  在幼儿园中,采取全园幼儿同时午睡,大班幼儿提前起。在时间上逐步减少,5月份每天减少15~30分钟;6月份每天减少30-45分钟。

  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幼儿园课程计划的一部分,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与任务,加重衔接的课程内容,使这个教育活动更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行。

  (二)课程的内容以培养适合水平为重点,缩短幼小衔接距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年级新生不适合小学生活的主要原因,不是孩子入学前在知识准备方面做得不好,而是在入学态度、情感反应和社会适合性方面缺少准备,造成了他们入学的障碍。所以,在课程内容上我们着重于幼儿学习兴趣、水平与习惯的培养,为幼儿更好地适合小学打下夯实基础。

  一是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增强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培养,坚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卫生纸投放到卫生间的墙上,然后旁边标上小便和大便用纸量的刻度,让幼儿根据需要自己取用;每天来园和离园时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物品。并通过主题活动增强幼儿自我管理水平的培养,例如主题活动“我的小书包”,我们通过集体教学“我和小书包交朋友”“各种小文具”“找不到的眼镜”,区域活动“理理小书包”“削铅笔”“修补图书”,其他日常生活活动“天天习惯背书包上幼儿园”“参观学习用品商店”“谁的书包最整洁”小评比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展开,使幼儿熟悉和了解了如何爱护和准确使用学习用品,逐步学习并习惯独立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用品。

  二是增强规则,完成适当任务。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注重协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充分利用创设环境和各种活动的情节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里不打闹,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打断等习惯,为以后的学习

  做好准备。同时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也模仿小学生课间生活,如设置提示铃声。当幼儿听到《两只老虎》的音乐时,知道早操要开始了.听到《小松树快长大》的音乐时,知道收拾玩具准备下一个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刊于协助幼儿提早适合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另外,我们通过值日生、小组长等工作让幼儿尝试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等活动让孩子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我们还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们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让孩子把一些简单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创编的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这样的作业既增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水平,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是阅读习惯和水平的培养。在我园,特别是大班坚持展开了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如在阅读活动前我们要求幼儿自前向后的传书,自后向前的收书。将书统一放在桌子的左上角。阅读中能安静的看书,将自己看不懂的页数标注下来,阅读后能将自己理解的故事内容大胆的讲述出来。这些水平直接、有力地促动学习水平的发展。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二、以密切家园合作为载体,搭建幼小衔接平台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衔接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准确的幼小衔接观点,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将家长的参与作为改善教育、提升质量的一项重要策略,保持幼儿园与家长经常性的展开双向沟通与配合,使家长理解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但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且更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共同促动幼儿的发展。我们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各班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来园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实行分班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活动的内容;定期展开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组织体验式家长会,让家长通过亲自体验去感悟如何教育孩子。我园教师还注重利用身边的教师家长资源,组织家长沙龙,邀请毕业的教师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决家长困惑

  问题。这些活动的展开,促动了家园有效的互动,为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

  三、以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互动为主渠道,激发幼儿入学的情感

  幼小衔接的教育,只有通过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与互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萌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向往当一名小学生。每年我们都组织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去之前我们主动了解幼儿的需要是什么?他们对小学有着怎样的想法?然后,让孩子们带着各种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去小学参观,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认一认、坐一坐、比一比、学一学、问一问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能充分感知和体验,来持续丰富经验,从而让幼儿加深对小学的整体印象。我园教师还利用毕业生的资源,请他们给弟弟妹妹讲一讲小学的学习生活和小学生的故事,同时让幼儿主动与哥哥姐姐交往,解决他们心目中的所有问题,通过这种交流,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贴近他们兴趣的问题和信息,尤其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我们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家长的反馈中我们发现,幼小衔接工作还存有着以下问题:1、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缺少实实在在的对接,教育重复或互相脱节的现象较多;2、在时间上幼儿还存有着不适合的现象,如何在作息时间上让孩子平稳过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在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上,还有待于研究。为此,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互访课堂,互动教研。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一起互访课堂,互动教研,促动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的衔接。

  2、进一步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强调准时来园,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8:15之前来园,不迟到。形成家园合力,减少暑假后幼儿“时间钟紊乱”的现象,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3、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水平等核心要素作为评价内容。大班幼儿成长档案中增加“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内容,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使用活动纪实评价、阶段小节评价、亲自合作评价等方式,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

  4、实施“走班制”教学。我们将充分利用教师个人优势,在“走班制”活动中展开相对应的特色活动,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水平及兴趣自主选择活动内容,逐步扩大师幼交往的范围,以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合小学学习生活。

  小学、幼儿园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要做到对接并非易事。但我们力求有所突破。我想,在今后的时间里,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地完成这个阶段的过渡。

推荐访问:关于幼小衔接的思考 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幼小 衔接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