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4篇

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4篇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 肌力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内容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4篇,供大家参考。

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4篇

篇一: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

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内容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 3 种标准:Lovett 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一)手法检查与 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 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 【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 【评定标准】

   0 级 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 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 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 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 肌力正常 二 、肌张力 【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

  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1.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软,不能保持正常外形及弹力,被动运动时的阻力较正常减退,活动幅度大,见于周围神经疾患、深感觉障碍疾患、小脑疾患、低血钾瘫痪,可见于某些深昏迷患者及肌肉疾病患者。低碍

  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

 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2.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骨肉较坚实,被动运动时阻力较正常增大,活动幅度受限。也可分痉挛性、呈强直性两种。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

  一、Lovett 分级法

  (一)

 百分数分级法:这一方法按照抗重力运动幅度和抗阻力运动幅度为依据,将肌

 力从 0~100%加以分级,同时在平定中还加入了受试者存在的疲劳因素。

  (二)

 MRC 分级法:这一方法在 Lovett 分级法的基础上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

  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则在右上角加“-“,以弥补 Lovett 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评定标准的依据

  (1)

 重力因素

  1)

 当肌肉(或肌群)能对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垂直运动)时,则定为

  3 级。

  2)

 在去除重力情况下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水平运动时),则定位 2 级。

  3)

 当无法作水平运动时,也可用垂直面上达到部分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来替代,此

  时也定位 2 级。

  (2)

 肌肉(或肌群)收缩迹象

  1)

 当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时,定位 1 级。

  2)

 当无收缩迹象时定为 0 级。

  (3)

 外加阻力:对肌力在 3 级以上的肌肉(或肌群)人为施加阻力,并根据施加阻

  力的大小评定 4 级和 5 级肌力。有时也可通过对阻力大小的进一步细

 化,而采用“+“、”-“。

  (4)

 运动幅度:通过运动幅度的划分可增加评定的客观性,尤其是在重力检查时。

  1)

 若运动幅度达不到 1/2 全关节活动范围时,则评定为低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2)

 若运动幅度达到 1/2 全关节活动范围以上,但尚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值以内时,则评

  定为高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操作方法

  (1)

 选择温暖的房间,使患者保持姿势的平面应良好固定。

  (2)

 患者适当地去除一些可能影响评定结果的衣物。

  (3)

 向患者解释评定的目的,以使患者理解,并予以良好的配合。

  (4)

 通过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所涉及的所有关节。

  (5)

 评定前,将患者评定所涉及的身体节段按要求置于稳定的位置。

  (6)

 评定者按要求用手将患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

  某一动作的最佳位置,并避免相应关节的随意活动,减少协同肌、拮抗肌等的作用。

  (7)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力检查、肌肉收缩检查、抗阻检查和运动幅度

  检查方法。首先应采用重力检查(垂直向上抗重力的全关节活动范围主动收

 缩);若能完成,则进一步观察其抗阻收缩情况和所完成的抗阻收缩水平能否与正常的同名肌(或肌群)相等;若不能完成,则采用消除重力影响后(以借助吊带悬挂远端肢体或在光滑平板上完成或改用水平方向的运动方式)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若消除重力影响仍不能完成,则通过目测或触诊的方式感受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收缩。

  (8)

 记录评定结果

  记录方法

  (1)

 肌力按 0~5 级(或以此为基础加“+“号或”-“)记录。

  (2)

 若所测部位存在被动运动受限时,应记录可动范围的角度,然后再记录该活动

  范围时的肌力级别,如肘关节被动运动限制在 90°时,其可动范围为0°~90°,评定肌力为 3 级时,应记录为 0°~90°/3 级。除此之外,对存在的疼痛或肌肉收缩启动位置受限等因素也应有所记录。

  (3)

 若同时存在有痉挛,可加“S“或”SS”(S—spasticity);若存有痉挛,可加

  “C”或“CC”(C—contracture),以示存在痉挛或挛缩等情况。

  (4)

 深部肌肉 1 级和 0 级情况有时难以辨别,可加用“?”表示。

  (5)

 全面的徒手肌力评定可采用表格方式依上述记录方法逐一记录

  注意事项

  (1)

 使用范围:徒手肌力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

  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若上运动神经元

 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2)

 评定规范化:在评定过程中,应对患者姿势和躯干、肢体位置进行标准摆放,

  并对近端关节进行良好的固定,以防止代偿运动及其他干扰因素。评定者在重力检查、抗阻检查、肌肉收缩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中应注意操作的正确性,以减少主观因素,保证评定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应正确记录评定结果。

  (3)

 避免疼痛:在评定 过程中患者不应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在抗阻检查采用制动试

  验时,阻力应徐徐增加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和疼痛迹象,一旦发生,应立即中止继续增加阻力。

  (4)

 避免疲劳:必要时可采用筛选试验。例如患者肢体被动地有评定者置于某一可

  进行正常肌力评定而不必考虑重力的体位时,患者能抗阻力保持体位,则可快

  速作出 5 级或 4 级的判定,反之则采用 4 级以下的标准评定。此外,结合两侧肢体的评定也可作为筛选方法。

  (5)

 注意结合其他功能评定:肌力情况与肌肉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密不可分,因此,

 在徒手肌力评定前应对所测肌肉(或肌群)的萎缩、肥大情况及两侧同名肌(或肌群)的对称情况也应有大致的评定。此外,定量分级粗略,较难排除评定者主观误差等因素,故要求在徒手肌力评定的同时应配合其他功能评定,如评定前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必要的步态分析。

  肌力评定

  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也可认为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为绝对肌力。肌力评估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以此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一、肌肉的分类

  (一)原动肌

 又称主动肌,是指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动作肌或肌群,如股四头肌是伸膝的原动肌。

  (二)拮抗肌

 是指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或肌群。例如伸肘时,肱三头肌使肘关节伸直,而肱二头肌的作用与之相反,为拮抗肌。

  (三)协同肌

  又称合作肌,是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同收缩的肌肉或肌群。分为副动肌、中和肌、固定肌三种类型。

 二、肌肉收缩类型

  (一)等长收缩

 即静力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增加,但肌纤维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固定体位。

  (二)等张收缩

 即动力性收缩,是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纤维长度伸长或缩短,从而引起关节运动的收缩方式。

  1.向心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肌纤维长度

 缩短的收缩方式,如屈肘时的肱二头肌收缩。

  2.离心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远离,肌纤维长度增加的收缩方式。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如依靠前臂重力伸肘时,肱二头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前臂坠落的速度。

 三、肌力评定目的

  1. 确定有无肌力减弱及肌力减弱的部位与程度; 2. 辅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 3. 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或畸形;

  4. 为康复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依据;客观评价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

 四、结果记录与分析 (一)记录内容与方法

  依据肌力分级标准记录肌力等级:0~5 级,必要时注明“+”,“-”号;若关节活动受限,应记录范围;有痉挛、挛缩、疼痛或未能按规定体位检查时等应注明。

 (二)结果分析

  根据 Lovett 分级法评定标准或 MRC 分级法评定标准判断患者的肌力等级,并分析造成肌力障碍的原因。

  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徒手肌力评定和器械测试两大类,徒手肌力评定

  (manual muscle testing,MMT)于 1916 年由 Lovett 提出,以后有所改进。评定时采用 Lovett 分级法评定标准(表 5-1)或 MRC 分级法评定标准(表 5-2),要求受试者在标准测试体位下,即在减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完成标准动作。检查时主要的依据因素包括:①检查者施加的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比;②肌肉能否抗重力运动;③关节能否做全范围运动;④关节运动主动肌有无收缩。

 (二)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1. 握力测试

  用握力计测定。测试时,受试者站立位或坐位,上肢置于体侧自然下垂,前臂和腕呈中立位,握力计表面朝外,将把手握至适当宽度,用力握2~3 次,取最大值。手的握力用握力指数来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正常值大于 50。

  2. 捏力测试

  用捏力计测定。测试时,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捏力计上的指板,正常值为握力的 30%。

  3. 背拉力测试

  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受试者两膝伸直,将拉力计把手调至膝关节高度,然后做伸腰动作用力上提。背拉力用拉力指数来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正常值男性为 150~200,女性为 100~150。

  4. 四肢各组肌群的肌力测试

 使用便携式测力计测试。

  『注意事项』

  1.测试前与受试者沟通,在其积极配合下进行测试,避免因其主观因素影响结果的可信度。

  2.取正确的测试姿势,肢体运动时,被检查肌肉附着的近段肢体应得到充分的固定,注意避免某些肌肉对受试的无力肌肉的替代动作。

  3.选择合适的测试时机,疲劳时、运动后或饱餐后不宜进行。

 4.测试时健侧与患侧应进行对比。

  5.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方向相反。

 6.中枢神经病损后,出现肌肉痉挛时,不宜采用。

 7.受试者存在关节不稳、骨折愈合不良、骨肿瘤、...

篇二: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

评定

 定义

 肌肉的分类原动肌副动肌中和肌拮抗肌固定肌固定原动肌附着的骨骼与原动肌运动方向相反运动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协助完成动作抵消原动肌产生的不需要的动作

 肌肉的运动形式

 影响肌力的因素

 影响肌力的因素3.

 肌肉的初长度

 影响肌力的因素

 肌力评定的方法

 Lovett肌力分级标准

 MRC肌力分级标准

 MMT检查注意事项

 上肢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

 肩关节屈曲

 肘关节屈曲肱二头肌、 肱肌、 肱桡肌3、 4、 5级2级0、 1 级

 肘关节伸展肱三头肌2级:3、 4、 5级:0、 1 级:

 下肢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

 髋关节屈曲

 髋关节伸展

 髋关节外展

 髋关节内收大收肌、 长短收肌3、 4、 5级:2级:0、 1 级:

 髋关节外旋

 髋关节内旋

 膝关节屈曲

 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3、 4、 5级:2级:0、 1 级:

 MMT的特点

 结果记录与分析

 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等速肌力测试

 顺应性阻力, 阻力随运动过程中每一点肌力的强弱变化而变化, 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始终承受最大的阻力能提供肌力、 肌肉做功量、 肌肉爆发力和耐力等多种数据, 参数全面、 精确、 客观必须用专用仪器进行, 仪器价格昂贵训练操作费时, 技术要求较复杂等速肌力测试特点

 本次课程小结肌力定义肌力测定的方法

篇三: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

分级标准(6 级法)

 分级

 项目

 0 级

 完全瘫痪

 1 级

 只能见到肌肉收缩,但不足以引起肢体的运动

 2 级

 肢体只能沿床面伸屈水平运动,不能克服重力抬离床面

 3 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施加的阻力作用 4 级 肢体能抵抗阻力,但力量比正常力量弱

 5 级 正常

 (参考:杨丽丽,陈小航.急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0.)

篇四: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

功能评定

 一、肌力评定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和肌群产生的最大收缩力量。肌力评定是对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也是评定神经、肌肉损害程度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及评定分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测定。

  (一)徒手肌力的检查

  1、概念

 根据受检肌肉和肌群的功能,当受试者处于不同的检查体位,然后嘱其分别在去除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做一定的动作,按照动作的活动范围及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情况将肌力进行分级。

  2、标准

  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图,手机的检查方法是 Lovett6 级分级法。1983 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此分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即 MRC肌力分级法,表 3-1

 肌力评定标准

  分级

  5

  5

  +4

  4

  -4

  3

  3

 3

  2

  2

  2

  1

  1

  +-+-+-评级标准 肌肉抗最大阻力, 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 肌肉抗较大阻力, 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 肌肉抗比中等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 肌肉抗中等度阻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 肌肉抗比中度稍小的阻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 肌肉抗重力时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肌肉抗较小阻力时活动关节达到部分范围 肌肉抗重力,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 肌肉抗重力,活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的 50%以上 肌肉减重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肌肉抗重力活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的 50%以下 肌肉减重活动关节达到全范围 肌肉减重活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的 50%以上 肌肉减重活动关节达到最大范围的 50%以下 可触及肌肉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没有可以测到的肌肉收缩

  肢体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表 3-2。

  表 3-2

 上肢和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肌

 群

  检

  查

 方

  法

 1 级

 仰卧,试图屈肩时可触及三角肌前部收缩

  2 级

 向对侧侧卧,上侧

 上肢放在滑板上, 肩可主动屈曲

  3 级

 坐位,肩内旋,掌心向

 4 级

  5 级

  肩前屈肌群

  坐位,肩内旋,坐位,肩内掌心向下,阻

  旋,掌心 向

  下,可克服重

 力加于上臂 下,阻力加于力屈肩

  远端,能抗中等阻力屈肩

  上臂远端,能抗较大阻力屈肩

  肩外展肌群

 屈肘肌群

  仰卧,试图肩外展时可触及三角肌收缩

 坐位,肩外展,上肢放在滑板上;试图肘屈曲

  同左,上肢放在滑板上,肩主动外展

  坐位,屈肘肩外展 90°,可克服重力外展

  坐位,屈肘,肩外展 90°,

  坐位,屈肘,肩外展 90°,

  阻力加于上臂

 阻力加于上远端,能抗中等阻力

  臂远端,能抗较大阻力

 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检查肱二头肌)或旋前(检查肱

  同左,肘可坐位,上肢下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检查肱二头肌)

  主动屈 曲

 垂;前臂旋后

  (检查肱二

  头肌)或旋(

 或旋前(检查检查肱肌)或

 肱肌)或中立

  时可触及相应肌 肉收缩

  中立位(检查肱桡肌),可克服重力屈肘

  位(检查肱桡肌)或中立位

  肌),肘屈曲,

 (检查肱桡阻力加于前臂远端能抗中等阻力

  肌),肘屈曲,

 阻力加于前臂远端,能抗较大阻力

  屈髋肌群

  仰卧,试图屈髋时于腹股沟上缘可触及肌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

  仰卧,小腿悬于床缘外,屈

  仰卧,小腿悬于床缘外,屈髋 ,阻力加于股骨远端前面,能抗中等阻力

  仰卧,小腿悬于床缘外,屈髋,阻力加股骨远端前面,能抗较大阻力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或伸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伸髋 10°~

  侧下肢,可 髋,可充分完主动屈髋

  成该动作

  伸髋肌群

  仰卧,试图伸髋时于臀部及坐骨结节可触及肌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或伸

 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伸髋 10°~

  侧下肢,可 或伸膝(测臀主动伸髋

  大肌和股后肌群),可克服重力伸髋 10°~15°

 15°,阻力加于

 15°,阻力加股骨远端后

  于股骨远端

  面,能抗中等

 后面,能抗较阻力

  大阻力

  伸膝肌群

  仰卧,试向同侧侧仰卧,小腿在仰卧,小腿在仰卧,小腿在

  图伸膝 卧,托住对时可触及

  床缘外下垂,床缘外下垂 ,床缘外下垂,

  伸膝,阻力加于小腿远端前侧,能抗中等阻力

  伸膝,阻力

 加于小腿远端前侧,能抗较大阻力

 仰卧,膝伸(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

  侧下肢,可

 可克服重力

  伸 膝

  髌韧带 主动伸膝

 活动

  踝跖屈肌群

  仰卧,试同左,踝可仰卧,膝伸仰卧,膝伸(测

  图踝跖 主动跖屈

 屈时可触及跟腱活动

  (测腓肠肌)腓肠肌)或膝或膝屈(测比目鱼肌),能克服重力踝跖屈

  屈(测比目鱼

  肌),踝跖屈,目鱼肌),踝阻力加于足跟, 能抗中等阻力

  跖屈,阻力加于足跟,能

 抗较大阻力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或伸膝

 (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伸髋 10°~

  伸髋仰卧,试向同侧侧俯卧,屈膝(测臀大肌)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或伸

 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 伸髋 10°~

  肌群

 图伸髋 卧,托住对

  时于臀部及坐骨结节可触及肌活 动

  侧下肢,可 或伸膝(测臀主动伸髋

  大肌和股后肌群),可克服重力伸髋 10°~15°

  15°,阻力加于

 15°,阻力加股骨远端后

  于股骨远端

  面,能抗中等

 后面,能抗较

  阻力

 大阻力

  伸膝仰卧,试向同侧侧卧,托

 住对侧下肢,可主动伸膝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

 下垂,可克服重力伸膝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

 ,伸膝,阻力加于小腿远

 端前侧,能抗中等阻力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伸膝,阻力

 加于小腿远端前侧,能抗较大阻力

 仰卧,膝伸(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

 目鱼肌),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能

 抗较大阻力

  肌群

 图伸膝

  时可触及髌韧带活动

  踝跖屈肌群

  仰卧,试图踝跖

 屈时可触及跟腱活动

 同左,踝可主动跖屈

  仰卧,膝伸(测腓肠

 肌)或膝屈(测比目

 鱼肌),能克服重力踝跖屈

  仰卧,膝伸(测腓肠肌)

 或膝屈(测比目鱼肌),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能抗中等阻力

  3、徒手肌力的检查的特点:1)简便,不需要特殊的检查器具;2)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肌力评定标准,能够反映出与个人体格相对应的力量,比器械肌力测得所得数值更具有实用价值;3)定量分级标准较粗略;4)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

 4、徒手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1)先向受试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步骤和方,消除其紧张,心里取得充分理解和合作。2)采取正确的测试

  姿势,近端肢体固定于适当体位,防止出现替代动作。3)每次测试都要做左右对比,检查时应先测健侧同名肌。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 10%才有临床意义。4)肌力在 3 级以上时检查所加阻力必须连续施加,并保持运动方向相反,同时阻力应施加于被测关节肢体的远端,必须保持同一强度。给予阻力的大小要根据受试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

  5)肌力检查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经挛性瘫痪的病人。

  (二)器械肌力测定

  当肌力能抗阻运动时,可采用器械进行肌力测定。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肌力测试、四肢肌群肌力测定和等速肌力测定。

  1、握力测试

 用握力计测定,用握力指数评定。测试者采取坐位,上臂置于体侧,屈肘 90°,前臂和腕部取中立位,手握住握力计的手柄,

 最大力握 3 次,取握力最大值。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x100,大于 50 为正常。握力主要反映手内肌和屈指肌群的肌力。

  2、捏力测试

  用捏力计测定。测试者用拇指分别与其他手指相对,用最大力捏压捏力计 3 次,取捏力最大值。捏力主要反映拇对掌肌和其他四指屈肌的肌力,正常值约为握力的 30%左右。

  3、背肌力测试

 用拉力计测定,用拉力指数评定。测试者双脚站在拉力计上,手柄高度平膝,双膝伸直,双手握住手柄两端,然后伸腰用力向上拉手柄。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x100,正常值男性为 150-300,女性为 100-150。不适用于有腰部病变的病人和老年人。

  4、四肢肌群肌力测试

 借助牵引绳和滑轮装置,通过与肌力方向相反的重量来评定肌力。

  5、等速肌力测试

  用等速肌力测试仪测定,目前应用的等速肌力测试装置有 Cybex、Kincom 等型号。等速运动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运动方式,即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仪器的杠杆绕其轴心做旋转动运动时,肌肉进行的等速收缩活动。等速仪器内部有特制的结构使运动的角速度保持恒定,角速度确定后,受试者用力越大,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大;受试者用力越小,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小,使运动时的角速度保持不变。其功能是记录不同运动速度下的最大肌力矩、爆发力、耐力、功率和达到峰力矩的时间、角度等多种数据,并可分别测定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的数据。等速肌力测定是目前肌肉功能测定和肌力学特性研究的最佳方法。

  器械肌力测定可获得精确数据但测定肌力时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等速

 肌力测试,旋转角度要预先设定,运动以恒速进行,故对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骨关节急性扭伤等病人禁止应用;对于疼痛软、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骨折术后的病人应慎重使用。

  二、肌张力测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持续的、微小的收缩,即在做被动运动时,所显示的肌肉紧张度。正常的肌张力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平衡运动,使关节有序固定,肢体保持一定的姿势,有利于肢体协调运动。

  肌张力测定主要是手法检查,首先观察并触摸受检肌肉在放松、静止状态下的紧张度,然后通过被动运动来判断。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张力

 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

  2、肌张力增高

 肌腹紧张度增高。病人在肢体放松的状态下,检查者以不同的速度对病人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时,感觉有明显阻力,甚至很难进行被动运动。

  3、肌张力降低

 检查者被动活动病人关节时几乎感觉不到阻力;病人自己不能抬起肢体,检查者松手时,肢体即向重力方向下落;肌张力显著降低时,肌肉不能保持正常的外形和弹性,表现为松弛无力。

  4、张力障碍

 肌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的交替出现。

  (二)肌张力分级

  肌张力临床分级是一种定量测定方法,检查组根据被动活动肢体时所感觉到的肢体反应和阻力,将其分为 0-4 级。表 3-3

 表 3-3

 肌张力临床分级

  (三)肌痉挛的分级

  目前多采用改良版的 Ashworth

  痉挛量表进行评定。评定时,病人

  宜采用仰卧位,检查者分别对其上、下肢关节被动运动,按所感觉的主力来分级评定。评定标准见表 3-4.

  表 3-4 改良版 Ashworth 量表

  注:ROM,指关节活动范围。

  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的运动弧度或关节的远端向近端运动,远端骨所达到的最终位置与开始位置之间的夹角,即远端骨髓移动的度数。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就是测量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可分为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关节活动范围对于判断病因,评估关节活动障碍的程度,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定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测量工具

  包括量角器、电子角度计、皮尺、两脚规等,根据测量部位和测量需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两脚规可用于测量拇指外展的活动度,但更多的是使用量角器,测量关节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

  1、通用量角器

 有一个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移动臂构成。固定臂与刻度盘相连不能移动;移动臂的一端与刻度盘的中心相连,可以移动。通用量角器主要用于四肢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

 2、电子角度计

 固定臂和移动臂为两个电子压力传感器,刻度盘为液晶显示器。电子量角器测量准确程度优于通用量角器,而且重复性好,使用方便。

  3、指关节量角器

 为小型半圆形量角器,半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相连为一体,不能移动;移动臂与半圆形刻度盘相连,可以移动。指关节量角器适用于手指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

  4、脊柱活动量角器

 用于测量脊柱屈、伸的活动度,也可用于脊柱侧弯的测量。

  (二)测量方法

  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不同的测量部位及测量方,法也不同。

  1、通用量角器

  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中心一致,固定臂与关节近端的长轴一致,移动臂与关节远端的长轴一致。关节活动时,固定臂不动,移动臂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而移动,移动臂移动终末所显示出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角度计

 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用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肢体表面,其实液晶显示器显示出来的数字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可应用指关节量角器、直尺或两脚规测量。

  4、脊柱活动度测量

  可通过脊柱活动量角器测量背部活动度或用皮尺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

  (三)主要关节 ROM 测量方法表 3-5

  表 3-5 主要关节 ROM 测量方法

 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

 仰卧,肩

  内、外旋

  肘屈 90°

 仰卧或

  肘

  屈、关

  伸

 节

  臂取解剖位

 坐或站

  屈、

  位,前臂

  伸

  完全旋前

  腕关节

  尺、

  坐位,屈

  桡侧

  肘,前臂

  偏移

  旋前,腕

  或外

  中立位

  展

  点

 侧中腕背茎突

 尺骨

 髁

 位,

  外上

  坐或立

  肱骨

  体中线平行

  与腋

  与前臂纵轴平

  各 0~90°

  行

  行

  外展 90°,

 鹰嘴

 中线平

  与肱

  与桡骨纵轴平

  骨纵轴

  行

  平行

  0~150°

  与前

  与第二掌骨纵

  臂纵轴

  轴平行

  平行

 ...

推荐访问:mrc徒手肌力评定分级 分级 评定 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