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广大学生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对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学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与民族团结教育有密切联系,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要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例如,在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中,从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特征、人口和民族状况开始,逐渐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祖国辽阔的疆域、各民族的人口和地域分布,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各民族的勤劳勇敢,逐渐将对家乡的热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
2.教育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和热爱各族人民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我国各民族在发展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并肩抵御外国侵略者,早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密切关系。
3.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密切交流、共同发展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少数民族在农业、医学、建筑、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要超越狭隘的民族情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例如,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应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史实,说明各民族和平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要教育学生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二、引导学生形成对各民族文化理解、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在中学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理解、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要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和谐,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摒弃文化偏见,接纳文化差异。要尊重和团结各民族同胞,与不同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民族团结教育要培养学生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民族间的矛盾或民族文化的冲突时,能够顾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三、引導学生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虽然作为个体,有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不同,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要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都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个人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国家利益。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特别是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